浅谈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发展与文化元素的融入(2)
东部地区。以大东沈阳汽车城为核心区域,积极推进华晨金杯、华晨中华、华晨宝马、上通北盛四大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大力引入研发设计、物流配送、汽车商贸等项目,实现从单纯生产向综合生产和服务的转变,打造千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棋盘山地域内,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示范效应和沈抚两市的绿肺功能,加快沈抚新城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聚集区、健康科技产业创新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北部地区。沈北新区重点发展手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光电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全国的手机产业基地、国家级移动位置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全力构建沈阳北部文化教育集聚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沈阳副都心和最佳生态居住区。法库县重点打造北方通用飞机制造运营基地和东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康平县重点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高新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三、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市政府在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促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软实力。突出前清文化、民国文化和工业文化三大文化内涵,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木四部分的保护体系。加强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推进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盛京皇城及锡伯族家庙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整合中山路欧风街和老北市民俗文化元素等一批文化街区,改造建设西塔、满融两大朝鲜族文化特色区域,保护发展锡伯族文化,全面塑造一批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笔者拙见
无论从沈阳空间发展还是专注弘扬来看,沈阳市政府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意到城市的文化品牌。沈阳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元素的融入还是比较明显的,沈阳城市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东西南北两大轴线。东西文化,由西向东,由快速干道引领的东西文化,就是一个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文化。铁西工业区,张士工业区到东部的世博园。南北方向,则是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从北陵新乐遗址,到浑南高新技术区,文化走向非常明显。原来沈阳城市有条非常成功的中轴线,从海关,彩电塔,科学馆,体育馆,展览馆,到电视台一直走到五里河体育场。但是金廊工程商业性拆迁,不仅拆掉了体育馆和五里河体育场,把这个轴线也拆除了。拆掉的体育馆是我们中国第一个网架结构的建筑。当时这种建筑只有在辽宁能建设,当时中国有三个万人体育馆:首体,辽宁,上海。第一个网架结构建筑能在辽宁产生,是因为只有辽宁有那么多的八级焊工。网架的球体都是由全省挑选的焊接高手铸造,它是辽宁先进工业文明的代表。
铁西工业区虽然市政府要全力打造工业展览馆,但为了商品住宅建设,使得工业区大规模拆迁,很多代表性的工业文化建筑没有得以保存,失去了铁西工业区原有风貌,实际上也就失去了重要历史文化名片。
沈阳站前的原满铁附属地是日本殖民者拓建的一大片商业和住宅区。这里除了工商业建筑和生活住宅以外,还有用于宗教活动的场所,在站前就有两座天主教堂。一座在民主路和南京街之间的三角地上,哥特式建筑,小巧而不失威严,现在那片街区已成为绿地。另一座在太原南街民主广场西南面的楼群里,也是哥特式建筑,有一座高耸的塔楼格外引人注目,现已被拆除。
一些历史建筑所处境地也十分尴尬,古城区街道两侧的建筑几乎被商业牌匾所淹没,不管新老建筑一律商品包装,故宫周围也修建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工艺上,尤其是细节比较粗糙,再加上强烈的商业气息,破坏了故宫建筑群的整体效果。中街、太原街一些代表性建筑或被拆除或几乎看不出原有风貌,建筑文化,城市名片很多被商业化侵蚀;还有一些历史遗迹所处的环境脏乱差。这些都是在今后城市发展、建设中应当注意并着手解决的问题,把沈阳真正打造成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城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姜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6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