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如何应用导电膏(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电力: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从一个制造商的角度思考风力发电机组,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出现就是给业主带来尽可能大的收益。那么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并最终达到这一目的。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知道,导电膏的应用虽不能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经济利润,但它可以减少用户的损失,事实上也是间接地给用户带来事实在在的经济利润。

3、防雷对风力发电机组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当前的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具备比较健全的防雷系统,但它无法消除雷击后的线夹熔焊现象。导电膏的使用将会使雷击后的线夹熔焊现象大大降低,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4、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回路的弱电连接接触点多是在低电压、小电流、接触面积极小和接触压力极低的条件下工作的,在这种场合下,接触区域氧化的危害性就特别大(尤其在沿海地区),稍有氧化就会导致线路不导电或接触不良现象的发生,破坏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油封作用,阻止水汽、灰尘、氧气等进入风机电气连接处接触面内,去除了这些部位金属氧化与电化学腐蚀产生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回路以及整个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作用。

5、可改善风机电气连接部位的导电导热性能,防止连接区域温度过高。经实验发现,在显微镜下,可清楚看到,当涂上导电膏后,接触面间的全部空隙被导电膏填满,并形成了许多网状通道,从而很大程度地扩大了实际有效接触面积,改善了搭接区域的导电和导热状况,有效防止了接触面温度过高所造成的氧化物持续生成及降低了风机运行的安全风险。

6、导电膏涂敷操作方便,价格不高。

(二)导电膏降低接触电阻和温升的原理

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长期运行的设备,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和温升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而导电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这两方面问题的发生。

导电膏的降阻降温升原理:导电膏中的高分子原料电阻率很大,这部分物质起的是对接触面的保护作用,在未进行紧固搭接的状态下,高分子原料承载的导电微细末呈游悬离散状态,这时所测的膏体电阻是非常大的。但在搭接紧固后游悬离散状的导电微末就被挤压成适合各种接触面形态的导电整体垫层,使接触处的导电、导热的效果得到空前的提高,这是采用其它工艺措施所无法达到的。从导电膏的导电机理来看,就能更好地说明这个现象,我们知道,搭接面的绝大部分并不接触,其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间隙,当这些间隙布满导电膏后,由于膏体内的填料——金属粉末间的距离很小,与电子的固有波长相近,所以能形成隧道效应通道。虽然这种导电方式效果不及金属导电。但大面积的隧道效应导电通道的作用却是很可观的。因此,以导电膏填补搭接面间的空隙,也就相当于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接触面积,接触电阻和温升当然就会大幅度降低。

六 导电膏的使用方法

1、导电膏的选用

在风电设备安装前应根据导电膏的运用温度、主要特点、应用范围和作用等选择合适的类型。对风力发电机组而言,选择通用导电膏比较合适。因为它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节能、抗氧化、耐腐蚀(对铜、铝、铁都不产生化学腐蚀,不同金属材质搭接处涂膏后能防止产生电化学腐蚀)、不长霉(长霉度为0级)、使用中不龟裂、接触面电阻系数小等特点,并且可在湿热及含有化工腐蚀性气体环境中长期运行,对在沿海风电场尤为合适。

2、导电膏的使用方法

① 用细锉刀或细砂布(纸)细细打磨涂敷面(导电连接接触面),去除毛刺、较大麻点(如涂敷面已经很平整光滑可免此工序,如有较小的麻点也没关系)和氧化膜,保证接触面平整和清洁。

②打磨后用纱布蘸无水酒精或丙酮擦拭涂敷面上的油污等。

③在涂敷面平整、清洁之后,按下列程序进行涂敷搭接:预涂→薄层导电膏→用铜丝刷在预涂导电膏的接触面上擦拭→用棉纱(布)擦净预涂的导电膏→再涂上0.1~0.2mm厚的导电膏→将接触面重合拧紧即可。

七 结论

接触电阻的产生对风机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导电膏的正确使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导电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机组压力,提高了机组运行寿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机组的安全防雷起到了辅助作用。另外导电膏的使用提高了导体的导电性,减少了损耗,间接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在风电设备中,塔架接地极、基础环接地汇流排需涂导电膏。因为塔架接地极和接地汇流排表面粗糙,是热喷锌防腐处理,没有铜排表面那么光滑,与接线端子压接时两面之间存在间隙,接触电阻较大,易受潮气腐蚀,且通过较大的雷电压和电流;再就是塔架接地极和接地汇流排的材料是高碳钢,硬度大,其表面与铜接线端子压接时接触面小(点接触),因此塔架接地极和接地汇流排表面与铜接线端子接触面之间需要涂导电膏填充间隙,降低接触电阻、抗氧化、抗腐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3596.html


上一篇:建筑电气工程监理技术探讨
下一篇:从电厂效益看煤电联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