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配电网自动化在馈线系统保护下的实施(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电力: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馈线保护的发展趋势

目前,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如果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型广域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如果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作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

四、结语

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中,伴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开展。建立在快速通信基础上的系统保护是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配电网改造的深入及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系统保护技术将在配电网中率先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功平.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4).

[2] 孙福杰,王刚军,李江林.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故障处理模式的比较及优化[J].继电器,2001,29(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3616.html


上一篇:刍议如何控制开关电源电磁干扰
下一篇:浅析信息子站建立的调试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