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法律规范立法问题(2)

发布时间:2016-09-12   |  所属分类:法律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确认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

  这是根据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在调节前已经存在为标准进行划分的结果。

  1.确认性规范涵盖面过窄,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确认性规范,以对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为目的,这就需要其涵盖性要强,以保障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实现有法可依,这是法律调整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状态中,由于立法者的失误等诸多原因,许多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没有适当法律规范相对应。

  许霆案一审和二审差别如此大的直接原因,则是针对利用ATM机故障取款这一事件引发的社会关系,我国没有可以适用的法律规范,因而只能借助于其他相近的法律规范进行判决。

  2.在构成性规范方面,立法者的预见性明显不足:行为人会根据构成性规范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采取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会产生某种法律后果。立法者的预见性表现为,使法律后果符合立法价值,体现法律所追求的目的。在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这种预见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我国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为了加强相关管理,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相继推出了《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煤矿安全监察罚款管理办法》等众多法律文件,法律建构基本完备。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状况并没有因这些法律文件的出台而得到好转。

  3.构成性规范数量较少,许多需要事先预防的领域均未加以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范》第五百六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第五百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在我国,诸多法律规范仅仅是这种事后监督,但是,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事后监督并不是最佳选择,做到事先预防往往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四)立法中的专门化规范

  在现行法律规范中,除了包含权利和义务的一般法律规范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规范,即专门化规范。

  1.原则性规范:原则性规范往往不够明确、具体,过于宽泛,因此,一些原则性要求在转变成具体行为模式时,可能会背离法律的内在价值。

  法律规范应最大限度反映公平、正义原则。如果法律剥夺了公民的自由、权利,那么,其实质内容就是错的,无论形式多么完满,也难以得到彻底实现。

  立法过程中,法律规范经常以考虑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方便性和利益出发,忽视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立法基本价值的体现。此外,由动物引发的各种事件频发,但在如何处理动物与人的关系上,法律往往忽视了对动物的保护。

  2.业务性规范:按照法秩序的要求,法律规范只有具有一致性,才能发挥其规范作用。冲突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法律规范效力的发挥。为此,《立法法》也规定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原则,如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但实际上,以上原则并不能完全化解规范冲突。这时,就产生了立法问题,其具体存在以下表现:

  第一,对于国内法抵触的情形,并没有相关规定。基于立法目的的差别性,不同法律规范的侧重点也就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同一事实适用多个法律规范,进而导致法律冲突。针对这种情形,并不存在与涉外领域中冲突性规范相类似的规范加以处理。比如,《经济合同法》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为同位阶法律,两者在房屋租赁问题上有不同的规定:后法规定合同必须进行登记备案,而前法无此规定。

  第二,在新法与旧法如何适用的问题上,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人们清楚明白地通晓法律规定。我国许多规范性文件中都以专门条款规定,新法与旧法发生冲突时,应当废止旧法。但是,有时候旧法律是分散的单行法规,新法律所要废止的只是其中的部分条文。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在新法律中明确标明或指出被废止的具体规定。如果只是一般地声明过去的同类规定中凡是与新法冲突者,一律遵从新法,很难使缺乏法律知识的普通公众明白究竟哪些规定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三、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把国内所有的法律规范作为整体,对其进行分析。

  (一)法律规范重复性高、数量少

  首先,重复立法问题集中反映在地方立法上。部分地方立法在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直接重复或基本重复上位法、其他同类地方立法,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地方立法的优势就在于,符合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更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重复立法,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难以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

  其次,法律规范数量较少,难以做到“庞大而细致”。由于我国法治进程较短等原因,法律规范在数量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在数量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很难将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归入法律体系中;规范规定相对宽泛,导致适用过程中难以选择。

  (二)国际条约及规定与国内法的对接中存在空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falvshilw/17780.html


上一篇:法律论文投稿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宪法之维
下一篇:刑法实质解释论和形式解释论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