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输入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当今的中国英语学习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但是英语教学中大多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漠视,也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本文论述了在中国当代英语教育中导入本土文化的迫切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目的在于使本土文化输入成为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土文化 ;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刘润清,200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解、摩擦和失误,只学习外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用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学习与掌握对象国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诸研究范畴内的各种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策略(曲政、俞东明,2003)。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逐步演变成一种国际语言,为越来越多的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学习和使用,随之而来的是英美强势文化的渗透。据报导,全中国约有三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超过一亿人。英语是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必修的课程,也是重大考试如高考、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很多老师甚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和行事的习惯。他们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母语者的熟练程度(native-speaker proficiency)。目前,许多中国学生的文化立场开始发生动摇,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出了本土文化的认同。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曾经说过,\"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如果运用得当,文化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之以恒的、更稳定的战略效果。\"Kramsch也认为,外语教学并不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同化的过程。而且,她认为,英语并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实体而一定要学习者取适应它,不同文化背景者讲英语会有不同的文化感受(张伊娜,2000)。一味的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忽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势必造成英语学习者对本土文化的漠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中国特殊的英语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本土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密切,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在国际贸易、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等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英语在世界信息流通中的垄断地位使人们对这门语言工具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熟练掌握英语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强烈的社会需要。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如Phillipson指出,英语的推广,是对一种语言(英语)和一种文化(英美文化)的提升,而牺牲的是其他语言和文化(Phillipson, 2001:193)。他将\"英语霸权主义\"定义为:通过家里和不断修整英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物质、文化上的不平等来主张和维护英语的主体地位((Phillipson, 2000: 47)。这是一种思想和社会的悲剧。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早已意识到了在接受英语这个世界性语言的同时,保持本土的语言和文化、维系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毕竟各种语言文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对不同的语言文化都应采取平等和宽容的态度。

目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的文化依然作为弱势文化而存在,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误解比较深,对中国的歪曲甚至是有意诋毁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中国的文化要想不被强势文化所同化,保持勃勃生机,必须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自觉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外语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英语教学中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输入的必要性。新版的各种教材也增加了文化输入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相关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的介绍,例如许多大学的英语专业都开设《英美国家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还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英美历史与文化。新版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中介绍了\"身体语言\"、\"美国人的时间意识\"、\"文化冲击\"、\"适应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教材中的语料多出自目的语国家其中以英、美国家的语料居多。 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会用其独特的方式和视角来描述客观事物,体现在篇章中便是以本国文化为出发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强调其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并推行其强势文化。久而久之,部分外语教师或学生便滋生出一种崇洋心理,极力推崇西方文化。这种文化输入方式只侧重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输入,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入。许多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两个学期,有的甚至作为选修课开设,而且没有任何要求学生语文水平的规定。文史哲课程除其本专业开设外,其他专业几乎不开设,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宽容,甚至来者不拒,而对本土文化知识欠缺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由于对于目的语文化人士缺失而受到限制之外,也会因为对本土文化知识的欠缺或因为没有掌握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而出现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便不足为奇了。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翻译时,遇到古代诗歌或典故时只能望文生义。当被外国朋友问及中国的儒家思想、书法绘画、气功八卦等知识时更是不知所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2749.html


上一篇:探究我国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理论基础与对策
下一篇: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