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建筑市场管理论国内建管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中美两国的建筑市场管理对比,为中国政府建管职能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业成本效率研究,工程质量监督,项目管理
美国2007年GDP达到了13.8万亿美元,其建筑业规模也相当突出。据报道,同年美国建筑业投资规模达到了1.3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为3400亿美元,排名第三。同时,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欧美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总投资50%以上,而美国建筑市场投资占全球近30%。由此可见,美国建筑业市场在全世界是最大的,是全球建筑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力最大的地方。
近二十年来,美国建筑工业院(Constrution Industry Institute,CII)开始进行长期的, 有关美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重大课题的研究。其宗旨是发展推广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来增强资本投资效率,从而提高美国公司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CⅡ对建筑工业成本效率研究长期不懈的努力,200多项改善建筑工业面貌的建议被提出,大大提高了美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也使美国建筑工程公司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美国前几大建筑工程公司的国际工程业务收入超过了在美国国内的项目收入,CⅡ也确立了它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CⅡ每年都搜集大量项目执行结果数据,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工程管理最佳实践(见附表)和执行方法,并帮助成员公司学习运用这些技术到实践工程项目中去。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一直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美国,在项目管理实践上存在着很多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业主方面:在美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样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及上市公司开展。从本质上说,都是靠代理人来进行工程管理,有名符其实的董事会或建设委员会来监督这些代理人,并且有一套较透明,客观,完善的项目目标测量,评估和监测系统。从国外的一些情况看,政府主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是由业主承包商及工程咨询方完成的。使用许可证是在竣工验收之后由业主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
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和国营企业进行,业主大权独揽,被授予权利而缺乏相应的责任。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一套客观、透明、科学的业绩测量评价系统。很多工程\"业主\"没有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却喜欢拍板子,定盘子。
2.承包商方面:在美国,总承包商主要是一些大的上市公司或私营公司,它们主要起着项目管理的责任,但具体工作大部分(80%)由分工明确的分承包商来做。美国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平均纯利润只在2%左右,不良的项目管理公司很快被市场淘汰。
在中国,多数大型承包商都是国营企业,各种形式的补贴依然存在,这些补贴减弱了追求效率的动力,保护了弱者。其次是国内承包商都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缺乏专业分工或者受行业保护,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方向。再就是征集问题没法解决,很多小建筑公司为了区区几个管理费,对征集施工队不进行必要的的审核,以至于其后出现安全或质量的不良后果而悔不当初。
3.设计院:在美国,很多大工程承包商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它与设计师事务所都是通过招标获得设计项目。由于激烈竞争,人才流动与施工结合紧密,技术管理优势和市场声望是它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根据市场的要求,满足业主的希望,很好完成承接的设计工作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在中国,大的设计院通常在某一地区拥有垄断优势。这种缺乏竞争的环境,只会使它们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很难有出色的成绩。设计院与施工单位通常是相互分离的,而人才也很少流动,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缺乏施工经验,而又得不到承包商的意见建议,往往在设计中包含大量的错误,疏忽和模糊。加上国内大型工程非常长的设计周期,设计负责人往往没有机会积累足够的经验来进行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有的小设计院胆子很大,业主让怎么办就怎么办,什么证明和设计变更都敢出,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们的魄力。
4.建筑市场:在美国,尽管有专业领域区别,但总体建筑市场是相当开放的,很少出现条块分割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间接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发达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注重发挥技术咨询、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中介组织作用,依靠这些组织相互间的经济制约关系,达到政府管理的目的。工程建设管理职能由一个政府部门完成,没有重复、交叉和多头管理。因此,不易产生对于工程建设事务的分割和部门间的扯皮现象。同时,统一各种专业人员的执业资格,通过严格的考试,合格者方能授予证书。虽没有建设部那样的专管建筑行业的部门,但建筑与其他行业一样被置身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发展。美国市场很注重信誉,如果一个公司施工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这个公司几年的生意。
中国特色的体制,导致了建筑市场的条块分割,行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种人造的市场权利绝对不利于市场竞争,不利于项目管理的发展。进入工地现场看到的都是有专业证书的不在现场,在现场的没有证,尤其是监理方面。
监督职能交叉是中国特色问题,建筑安全方面安监局和建管处共同管理,建筑质量方面技术监督局也想与质监站分一杯羹。管理的时候各部门都去收费,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就又推卸责任,谁都管成了谁都不管。如某地塔吊倒塌事故死亡五人,就发生了市区两级建管处与安监局三方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ongshangqiguanlw/13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