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光电子快报思考光电效应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06-13   |  所属分类:光电技术: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光电子快报思考光电效应中的几个问题 推荐站内最受大家欢迎的杂志:光电子快报由天津市教委主管,天津理工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12-1370/TN,国际刊号ISSN:1673-1905。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电子、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新型光电子器件、装置和材料、光电控制和检测、光存贮和光电信息处理、通讯和光纤应用技术光电集成技术、光计算和光学神经网络、激光加工和激光应用、光电生物医学等方面。

  关键词:光电子快报,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现象,是光具有粒子性的第一个实验证据,在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中编入这一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入光子概念,为说明光的粒子性提供依据。因限于中学阶段物理知识水平,教材不可能详细阐述其产生机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易产生一些模糊认识。本文就下述几个问题谈谈看法,以供参考。

  一、光电子的产生

  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现象,释放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必须用爱因斯坦光子理论解释。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提问:吸收光子的电子是金属中的什么电子?是束缚电子还是自由电子?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吸收光子的电子应该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而非束缚电子。分析如下,如果是束缚电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其光电效应方程应为:

  式中W是电子越过金属表面时克服表面势垒所做的功,E是束缚在某壳层上的电子电离出来所需的能量。实际上,许多金属的逸出功的值约为2.0—7.0eV,比E的值要小得多,而和W相当。例如铯的最低电离能约为3.9eV,其逸出功约为1.9eV,如用1.9—3.9eV的光子入能使铯产生光电效应,而不能使铯的束缚电子电离。很显然逸出的光电子并非是束缚态的电子。那么电子克服表面势垒所做的功W与逸出的功的关系怎样?在金属表面附近,由于垂直于表面的晶体周期性中断,作用在表面原子内外两侧的力失去平衡,相应的电子密度分布也发生变化,通过表面原子和电子自洽相互作用,使得表面原子和电子分布趋向新的平衡,在表面区出现电偶极层,电子穿越该层区逸出表面时要克服电场力做功。此功与逸出功的值正好相当。

  由上述可知,光电效应中光电子是金属中自由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而产生的。当然,如果光子能量大于原子的电离能,则束缚电子也可以成为光电子。由于普通光电效应中入射光子的能量并非很高,因此不可能使束缚电子逸出。如若电子能量过高,则会发生康普顿效应而非光电效应。因为不同能区的光子与金属发生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当入射光子的能量较低时(hv<0.5MeV)以产生光电效应为主;入射光子能量很高时(hv>10MeV),光子可产生正负电子对;入射光子能量介于以上能区之间时,其能量的衰减主要取决于康普顿散射。

  二、金属的极限频率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每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极限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不管入射光多强,都不会有光电子逸出;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金属才会发射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

  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用光子理论解释。电子由金属逸出,至少需做一定量的功W,称为此金属的逸出功。光照在金属上。电子一次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hv。如果hv

  如果电子能够将光子能量积聚起来,即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后待一段时间再吸收一个光子,或者一个电子能同时吸收两个甚至更多个光子,则光子理论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存在极限频率。因为,一个光子的能量若小于逸出功,那么多个光子的能量总和可以高于逸出功,所以无论什么频率的光都可以产生光电效应,不可能出现极限频率。

  所谓电子积聚能量,是指电子获得一个光子后,将能量保存下来,直到再吸收一个光子。事实上,当电子吸收光子后,它的能量便高于周围的电子和原子核而处于非热平衡状态。根据热力学原理,不平衡系统会通过各种方式趋于平衡,电子便会把所得能量向四周围粒子传递,实验证明,这个传递时间非常短,不超过10-8秒。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电子再吸收一个光子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一般光电效应实验所用的光源是普通光源,普通光源其发光机制以自发辐射为主,光强较弱。我们不妨设入射光的强度为100瓦/厘米2(在普通光源中光强很高了),频率为6.0×1014赫的光在10-8秒内流过每平方厘米的光子数为:个/厘米2

  金属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8厘米,若每个原子提供一个电子的话,每平方厘米就有1016个电子,以电子能够吸收到一个原子大小范围内的光子计算,则吸收到一个光子的概率是。

  而在10-8秒内一个电子连续吸收两个光子的概率是(2.5×10-4)2=6.25×10-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angdianjishulw/14452.html


上一篇:可靠的论文杂志光网络的发展
下一篇:核电论文发表我国核电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