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住宅小区规划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 建筑中的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影响,设计中应引起足够重视。节能技术在建筑方面是多方位的,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涉及到体型、朝向、布局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工程设计中,要始终保有节能意识,遵照有关法规精心设计,才能做到节约能耗,提高热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住宅建筑,居住区,规划,生态环境,节能

利用生态学原理建设居住区生态环境,可全面提高住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区环境,这将是21世纪住区环境建设的发展目标之一。

1 居住区总平面结构规划设计

1) 住宅群体布局。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住宅的日照间距以及当地的主导风向,尽可能多地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节约能源。合理使用水资源,实现雨水、排水蓄水化以及污水处理循环化,以达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2) 朝向。从有利于建筑单体通风的角度看,建筑的长边最好与夏季主导风方向垂直;但从有利于建筑群体通风的角度看,将严重影响后排建筑的夏季通风。所以规划朝向(大多数条式建筑的主要朝向)与夏季主导季风方向最好控制在30°~60°之间。夏热冬冷地区最恶劣的建筑室内热环境是夏季的东、西晒和顶晒(在被动条件下);好的规划朝向可以使建筑更多的房间朝向南向,充分利用冬季太阳辐射热,节约采暖能耗;也可能减少建筑东、西向的房间,减弱夏季太阳辐射热的影响,节约制冷能耗。

2 住宅的节能与舒适度设计

2.1 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墙体的优化处理。对于围护结构,可以通过外墙外保温技术,利用双层聚苯保温板,采用中空隔热原理,在双层聚苯保温板和外挂玻璃幕墙间采用断桥和充空气夹层的手法来减少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使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减少50%。2)窗及遮阳处理。窗的保温一直是建筑耗能的大问题,其主要是窗框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构造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改变外围护结构的朝向和窗的角度等技术角度来减少修正耗热量,即通过按照不同时段的采暖、采光要求将窗进行不同角度的灵活调节。为了降低窗框和玻璃的能量损耗,一般采用的处理方法为Low-E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遮阳的处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外遮阳和内遮阳两种,表面看来,这两种遮阳形式的遮阳效果差别不大,实质上内遮阳和外遮阳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内遮阳看似用窗帘挡住了阳光,但是热量已经进入到室内;而可调节式外遮阳能更好地控制热量的吸收,是非常有效的高舒适度节能技术措施,活动式外遮阳是遮阳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2.2 湿度环境与空气环境

我们通常引用相对湿度的概念来表征湿度环境,所谓相对湿度是指湿空气的水蒸气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水蒸气压力之比。它表示了湿空气中水蒸气接近饱和含量的程度,即我们通常说的空气干燥程度,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人体都会觉得不舒服。人体舒适的相对湿度范围应该是30%~70%。空气环境对舒适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流动速度和空气清洁度两个方面,其中空气的清洁度指空气中CO2和有害气体的含量,对于室内空气环境的改良,通过补充新风的方式达到。新风量的补给量决定了空气环境的舒适与卫生。综合解决加湿/除湿和空气环境问题,目前主要应用一套新风系统,该系统通过人为的从室外向室内输送新风,并在输送新风的同时对其进行加湿/除湿处理。新风机组将室外新鲜空气经过滤除尘、加热/降温、加湿/除湿等处理过程,以低速地面送风的方式送到每一个房间,相对污浊的废气经卫生间、厨房的排气系统有组织地排出室外。该机组设有热回收装置,室内的排风经过与新风交换显热后再排放;此项措施可使新风系统能耗减少约60%。新风从房间下部送出,以非常低的速度和略低于室内温度的温度充满整个房间。所谓低速,就是不产生气流和风感。居住者和其他室内热荷载加热新风,产生上升的气流。这种方式产生的暖气流带着新鲜空气流入人的鼻子,带走了身上的汗味、人呼出的废气及其他混浊气体,最后到达房间的顶部,在那里从排气孔排出。起居室和卧室中的气体被排送到厨房、卫生间和浴室,使得上述空间相对卧室形成负压,避免污浊气体外泄,即在那里产生强大的换气,带走所有污浊气体和潮湿气体。

3 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

3.1 基地处理

1)居住区建设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选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应尽量选择在生态不敏感区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此外,土地的再划分、开放空间规划,甚至功能分区也应从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特征入手,确定土地利用的粗略骨架,并以此决定道路、下水道、汇水区的形态。这种土地开发与自然形态的契合既是符合生态原则的举措,也是维系场地特征的有效途径。2)控制基地影响的主要措施对于已确定的基地,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维持其完整性,使居住区像共生的生物那样,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和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a.尊重地形、地貌。b.保留现状植被。

3.2 绿化设计

传统的居住区绿地的规划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现有的指标体系,往往相对集中的中心绿地面积不够大,满足不了人们亲近自然、到自然中去的渴望。现代的居住区绿地设计应当突破现有住宅小区以小块分散绿地为主的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这可以说是一种趋势。但是,时下的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更多的是将注意力停留在视觉观赏层面,而对绿化的生态调控功能认识不足,导致\"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因此有必要以植物生态学知识为指导,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713.html


上一篇:浅谈机场走廊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有机配合
下一篇:公路工程设计中几个常见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