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谈住宅建筑工程弱电设计施工现状及建议(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3).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

(4).对部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设备实施监控管理;

(5).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

(6).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

(三). 信息网络子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为实现安全防范子系统和信息管理子系统各项功能而科学合理的布线;

(2).每户不少于2对电话线和2个有线电视终端插座;

(3).建立有线电视网络。

6.住宅建筑弱电设计的其他方面要求:

(一).住宅的电信干线(管),不应布置在套内(应从管道井中敷设)。

(二).住宅的弱电布线箱宜集中设置,对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安全监控等线路集中布线敷设。

(三).住宅的弱电管线穿过楼板和墙体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

(四).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五).带有地下室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仅在地下室和楼梯间等公共活动部位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六).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或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机械防(排)烟设施的住宅建筑,应设置消防控制室。

三、关于对住宅建筑弱电设计及施工现状方面的建议

1.住宅建筑的有线电视系统方面

建筑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中应对有线电视系统预埋线管和预留箱、盒进行设计,施工企业根据施工图预埋好穿管,以便于广播电视局施工人员统一穿线和安装。建筑设计单位不能只在设计说明中简单要求由专业公司进行二次设计。逐步加大对新农村住宅有线电视的更新换代,提高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覆盖率,寿光市在设计和施工中加大力度要求,现在基本做到城乡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全覆盖,为今后\"三网\"合一提前做好了准备。

2.住宅建筑的通信系统方面

建筑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中同样应对通信系统预埋线管和预留箱、盒进行设计,不能仅在设计说明中要求由专业公司进行二次设计。施工企业根据施工图预埋好穿管,待建筑主体工程竣工后,由电信或网通公司统一穿线和安装。主进楼通信线路要地埋,尽量不要再从空中架设,减少蜘蛛网现象。

3.住宅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方面

目前县、(镇)乡级的住宅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仅含有楼宇对讲系统,有集中物业管理的小区内对讲系统开启紧急求救功能以及其它安全防范系统还比较薄弱。应加大住宅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的投入,对讲系统要开启紧急求救功能,提高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水平。但就目前来说,小区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质量和人员素质等也是能否启用该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4.住宅建筑的小区智能化系统方面:

对小区物业管理和住户来说,实现小区的全方位智能化,对双方都方便有利,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是低碳人居环境的要求。但要建设全方位的智能化小区,就需要开发商加大投资,增加建设成本,这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5.住宅建筑弱电设计施工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一).住宅建筑预留管道井的问题。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水暖和电信干线管道井分设,这样电气设计人员就可以把弱电管线从管道井中明敷设, 能有效地避免弱电管线在墙体中暗敷设,以方便今后弱电(弱电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设备的更换,避免更换时被迫采取的割墙破洞等麻烦。同时,只有设置了电气管道井,住宅的弱电布线箱才能做到集中设置,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安全监控等线路才能做到集中布线。

(二).住宅的弱电管线穿过楼板和墙体时,孔洞周边要密封严密,否则声音会通过缝隙传递,大大降低楼板和墙体的隔声性能。

(三).住宅建筑的弱电线导管杜绝出现扁折、断开、不通,金属线管断口处有毛刺导致无法穿线或穿线困难,造成导线保护层损坏,致使信号不通或接触不良的问题。

(四).由于建设单位投资和施工方承包等原因,电气弱电施工中电气设备以次充好的问题。在施工中需要监理、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尽量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四.总结

住宅建筑的弱电设计、施工、监理、监督等各方面需要协调配合,设计理念要新,施工质量要硬,监理工序要细,竣工监督要严。同时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建设单位要积极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城乡住宅建筑电气弱电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隆等.住宅建筑规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2005年

[2].赵冠谦等.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2003年

[3].王金元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东北研究院等.2008年

[4].温伯银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2007年

[5].高建忠等.山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措施手册.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2010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159.html


上一篇: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析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