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论文发表浅析技术对建筑的影响(2)
三、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观
建筑技术的变革,造就了不同的建筑意识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什么价值观,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更新,建筑创作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建筑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建筑造型创意的源泉和建筑师情感抒发的媒介[3]。
1、人文的技术观
建筑关心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非单纯的物质技术表现。建筑物质形态的完成并不是建筑创作的目的,它最终要供人使用,为人的生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在其间生活,建筑便犹如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或一本没有读者的书,是没有真实意义的。技术的发展始终不应离开人的存在,正如《北京宪章》中所说“技术应与人文相结合”。阿尔瓦·阿尔托也说:“只有把技术功能的内涵加以扩展,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才能真正使建筑成其为人的建筑,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惟一途径。”曾以创造“共享空间”而闻名的约翰·波特曼有句座右铭:“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这说明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注意人的情感,以避免重技术所产生的情感危机在建筑领域的蔓延。过度强调技术的能动,只会导致人文价值的“遮蔽”,造成建筑创作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发生。
另外,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建筑创作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条件只能制约建筑作品的创作特点,而不能决定建筑创作水平的高低。对建筑创作来说,关键还是要看人,看人对技术的运用和掌握。高明的建筑师甚至在劣等的技术条件下也能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
2、生态和可持续的技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技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
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从强迫性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他认为:“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四、总结
相关技术通过建筑固化下来被人们感知着‘形形色色的建筑式样通过建筑技术得以实现。因此在建筑中技术与艺术似乎是不可分离的。同样,在其他的设计艺术门类中技术与艺术形式始终是有密切关系的,技术要么支持着艺术形式的实现。要么制约着艺术形式的实现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尽管靠钢筋混凝土技术支撑的建筑形式在曾经那个时代被奉若神明,但是部分建筑理论家提出现代主义建筑的负面影响是其形式所产生的压抑因素,因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它是相对现代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泛社会学描述性词汇。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信息社会出现的知识状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处境变化引起的游戏规则改变[4]。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三方面比较,可见后现代建筑的视觉是一种弥散的、瞬间状态的。可见事物总是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确实存在于对前人经验和观察结果的否定或确认的基础之上。建筑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实现要么限制要么支持,总之,其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多元化的建筑形式需要建筑技术的支持,回顾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每一阶段建筑材料及技术的产生都会带来新的建筑形式。新颖的建筑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受着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因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关系决定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提高,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的建筑必然要体现时展的这一特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将使建筑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生动性、高科技性,将来肯定会出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新的建筑艺术形象。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开拓思路,丰富手法技巧,运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结构手段创造出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形象,而这也是所应追求的建筑境界。同时,技术结构构思作为建筑创作构思的“奠基石”是一种综合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本文主要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知识,对科学技术在建筑的应用及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涵盖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其他专业知识,本人了解有限,提及的观点也是泛泛的,因此,以科技对建筑的影响为背景选题是本人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简单概述,也是对本人所理解的建筑发展观和历史观的总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72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