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1   |  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语文不仅是一门主课,语文的学习还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随后着重探讨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

语文研究

  《语文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辑出版。20余年来,《语文研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发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兼顾古代、近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以及语文教学等,努力团结和发展语言研究队伍,努力促进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与繁荣。

  据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材料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学习上,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对抗甚至暴力倾向,个别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人格上存在自卑、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易忧郁,自控力、耐挫力差等问题。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

  一、语文教育的目标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考,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二、人格教育的可能性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格教育也有其心理学的基础,人本心理学认为,人格的自我实现是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纳自己,他们承认自己有弱点,并努力改进他们,同时又较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而具有创造性。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塑造学生的人格雏形

  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我认为培养和谐人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师。那么建构和谐人格的策略必然与之有关。

  1、借助文本对学生渗透和谐人格的意识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课文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选文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其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建构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选文所表现的人格美。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官场厌恶、对弃官归家清静的喜悦,展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美;《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美;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展现的为科学为理想献出毕生心血的人格美,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都是一种升华。

  2、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意识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谈志论道,教书一阵子,也许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实质上,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首先自身人格应具有和谐人格的特点:在个人品格上,应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治学精神上,应好学不厌,勤于进取,敢于探索,坚韧不拔;在文明习惯上,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幽默风趣,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一句话,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在语文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世界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已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日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jishulw/18640.html


上一篇:数学教学方向职称论文两千五百字
下一篇:游戏与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