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作用

发布时间:2018-04-11   |  所属分类:教育技术: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作用,对于学生平时的阅读学习只是简单的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不是很好的体验并掌握其精髓,这是很传统的阅读方式。文章就是从学生本身来分析的利用中西结合的阅读方式,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体验理论;建构主义;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阅读

  文学作品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理解感悟文学文本,提高阅读能力、获得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探索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涵。这一命题包含四层含义:尊重文学作品的审美规律是其前提;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是其核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觉的体验感悟活动是其主要方式;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文本意义从而体验生命意义是其目的。

  一、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中西体验理论

  体验是中西美学艺术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意为经验、经历、经受。德国的众多思想家在几百年的苦心思索中共同给出了这样的定论:体验是艺术中令人沉醉痴迷、心神震撼的东西。西方解释学认为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都不是单方面的孤立事件,而是二者间的双向沟通。这种沟通不是他们的现实个性的沟通,而是通过作品进行的体验与体验的沟通。当代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体验是注入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是人在价值世界中探寻、体悟并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以多元化的理解建构世界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仅是对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而且还有情感的、非理性因素的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体验理念相吻合。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学生、文学文本三位一体,文本是基础和凭借,教师是阅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则调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建构的主体,都需要凭借自己的阅读基础、情感和生活体验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重构。学生的自主建构离不开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里既有学生与文本、作家的交流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

  (三)文学作品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

  审美体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耳目感官的初级体验,二是心意情感的中级体验,三是人格精神的高级体验。体验美学针对作家的创作体验活动来划分审美的体验层次,读者的再度体验活动与作家的体验活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首先,当读者把审美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时,会通过语言、文字等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表达的内容,直觉地对作品产生初级审美体验,继而产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强烈愿望;然后,读者以其既有的经验与作品叙述的情节、传递的意境、韵味等对话交流,或被启迪,或被感染,进入初步触及心灵这一中级审美体验阶段,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从而实现了从理智到情感的渗透;最后,读者受到作品的启迪,获得新的人生感悟,在这个阶段,读者的心灵被洗涤、被震撼,产生向美向善的冲动,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这一高级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互为依存,并相互交融:高级体验在初级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内部体验在外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层体验在浅层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且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境界呈螺旋式递进。

  (四)个体体验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理论把体验与个体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将体验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亲自经历阶段→初步形成认识观念的阶段→将形成的认识观念与现实联系并适应的阶段→通过反思,获得新的经验和认识的阶段。

  二、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感染力,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阅读活动的本质开拓了思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文学自身的审美和情感因素,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本质从接受变为对话理解、获得意义的过程。这个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生命意义,而且包括精神的、生活的、世界的各种意义。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具体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体验式阅读教学既把体验作为方法和过程,也将其作为教学的目的本身。

  (二)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活动程序

  1.整体感知阶段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系统而完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文学作品由浅表感知到深层感悟,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个性创造,而整体感知是这一发展过程的起点。对文学文本整体、初步的“感知”,是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也是学生对作品的内涵产生阅读欲望和冲动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努力为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引导他们在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情况下进入文本,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2.局部分析感悟阶段整体感知文本之后,学生基本把握了作品的内容、情感基调和表达风格,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对文本进行局部品味,让学生回头对之前的触动点进行局部分析,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体味、感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语言碰撞和情感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获得深层次的人生启迪。3.整合、反思、创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体会反思,发幽探微,去体味作品的韵外之致、文外之旨,引导学生理性地通过作品观照现实人生。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提倡体验并非教师完全放手,教师要利用自身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收放自如地把教学活动引向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学中还要体现文本的差异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以不同的规定性召唤相应的阅读方式,因此策略的具体实施不能局限在一定的模式中,而应根据文本体裁、题材特点,或有所侧重,或有所删减;另外,受年龄、性别、阅历、经验及学习能力的限制,学生的前积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应该考虑到学生个体接受心理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引导。最后,强调学生的主体感悟,但并不排斥学生对文学本体知识及阅读策略的主体性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文本,同时还应以渗透的方式把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活动有所依托,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快捷。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学作品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作为引导角色的针对性和多变性,或“导演”,或“观察”,或“参与”,或“评判”,要因文而异、因人而施。虽然学生是体验的主体,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责任心却是文学作品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及时了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对文本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多向、多元的思想碰撞,在对话中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李西建.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7]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作者:刘红梅 单位:太原生态工程学校

  推荐阅读:《阅读》

  《阅读》杂志作为中国唯一的苦情杂志,将坚持以传播健康进步文化为宗旨,以关注社会民众生活为视角,以揭示历史真相探索普遍真理为方法,以记录人生历程中的苦难故事,激发读者阅读热情领悟人生哲理为方式,弘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净化人们心灵,构筑和谐社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jishulw/19308.html


    上一篇:大学生班级文化展示大赛的作用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