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教育职称论文发表促进科学课堂“动态生成”

发布时间:2014-11-01   |  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应突破以前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而注重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来获得某一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程序,真实体现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科学探求欲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自主生成和建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现场动态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学生的主体得以展现,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呈现出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教育职称论文发表,科学课堂,“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期待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时,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充分预想,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设计好,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慌里慌张。

  例如,我在讲授“探索酸的性质”内容时,有一个活动:“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当时我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结果溶液没有立刻变蓝。学生议论纷纷,以为这两者不能反应。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我从容的走上讲台说:“请安静,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溶液为什么没有变蓝呢?”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很快提出了“这个反应温度高点可能效果明显”,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一会儿,黑色物质消失了,溶液马上变蓝了,水到渠成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根据课堂情境,动态设计导语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特定的课堂情境,临时改换引课的导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探究。

  我曾经讲了一节校公开课,讲授“力的存在”内容,我本来是设计好按照教材中的思路引入新课的导语,可那天刚好天气没有一丝风,勉强引出风的作用效果我觉得不妥当。于是,我临时修改了引课的导语。“听说我们(2)班的学生很好客,今天这么多教师来我们教室听课,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学生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听课教师呼应了。“大家刚才鼓掌时,有没有感觉到手有点疼痛啊”?“有”,“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力的存在呢”?“有”,“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力的存在”,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动态生成探究问题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这时学生想的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这时我们应该改变策略,及时调整相关教学设计,以生成性探究课题来替代预设教学内容。

  例如,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课里,我给学生放了一个有关电流与人流类比的视频资料,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甲:电流与人流差不多,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具有一定的方向。

  学生乙:在串联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发时有多少电子,到终点时还是多少电子,数目是相等的。这好比从甲地出发的人流有多少,到乙地时人流也是多少。所以我猜测,串联电路里的电流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丙:在并联电路中,因为多了一点分岔路,所以原来的人流就分成两部分,但总人数没有变。所以我猜测,并联电路里的电流也是这样的道理。

  在教学预案里,我只是想通过电流与人流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流是按照一定方向移动的。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既然学生已从视频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猜想,我干脆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看实验数据是否与假设相符合。结果实验很成功,学生也相当配合,这节课的效果超出了我的事先预期效果。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态设计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次次激情的呼唤。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教师是无法预料的,这就是“预设”的不可预见性,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存在一定盲区。因此教师应随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把学生的问题、观点加以过滤、整合与提炼,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穿插到自己的“预设”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xuelw/8311.html


上一篇:教育理论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野分析
下一篇:核心之动机推动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