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欧美的女权运动:从家政到国政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家政: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1975年,联合国将该年定为"国际妇女年",其目标是"平等、发展与和平"。今年9月,联合国将在北京举行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其主题为:"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次主题为:"健康、教育和就业"。由此可以看出,今年世界妇女大会的主题与1975年国际妇女年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这显示了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焦点是"平等、发展与和平",并想通过促进"健康、教育和就业"上的男女平等来实现上述目标。但从实际的女权运动来看,谋求妇女解放的女先锋们却比联合国的目标走得更远,她们不仅从家庭到社会全方位地谋求两性平等的权利,而且直接把眼睛盯在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上,这就是政治权力,她们把妇女参政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奋斗目标,而且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这一目标。

到90年代,妇女参政问题显得更为突出,1993年已被称为"美国妇女参政年"。以美国第103届国会为例,女性参议员已增至6人,女性众议员已增至47人,并首次出现了黑人女参议员。目前,美国已有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直接瞄准了总统宝座,决心为获得最高政治权力而不遗余力。

在笔者于90年代所参加的几次国际妇女问题研讨会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妇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无权!不仅无权,还轻权,妇女的权力意识和参政意识普遍低于男子。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一切重要部门都由男性垄断,尤其是政治权力,妇女很少问津。要求得真正的男女平权,就必须打破这一不合理的格局,让妇女在各级政权中与男子平起平坐,这样才有利于将各种妇女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不仅欧美的女权运动已把目标转向妇女参政,就连好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已将争取男女平权的目标直接对准了妇女参政,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这不仅已构成本世纪末的发展趋势,而且也必将成为新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

众所周知,西方的女权运动发端于启蒙运动时期,早在17世纪末,一些主张"天赋人权"的思想家就已开始提倡男女平权思想。早期的女权运动以法、英、美最为突出,这与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密切相关。例如,法国著名革命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孔多塞曾对妇女解放表示赞同。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奥林普·德·古日写了《女权宣言》。受此宣言的影响,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92年在英国发表了《女权辩》一文,批驳了女人生来是男人玩物的这一观点,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女同等的待遇,应当以与男子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妇女。在美国,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始于1848年7月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尔斯和罗彻斯特举行的女权大会,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法案,该法案陈述了妇女受歧视的不公正状况,要求根除这一社会弊病。后来,这一运动发展成为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一百年后,法国女哲学家、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瓦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很快畅销,成为现代男女平权运动的一块奠基石。该书倡导"解放妇女也就是解放男子"的观点,为妇女解放运动争取了更多的男性同情者。

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兴起,愈来愈多的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由家庭主妇变为职业女性。如何协调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女性。与此同时,有识之士开始承认,家务事如何料理,其中也大有学问,于是,家政学应运而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学课堂。美国于1840年出版了家政学研究专著,并于1890年在高中和大专院校广泛开设家政学课程。

1899年,首次家政学会议在纽约召开。1908年,美国家政协会成立,旨在为家政学家和其他专家在家庭幸福、家庭协调、家庭生活、家庭价值观等领域内的合作提供机会。家政学的教学和专业培训工作,在美国、北欧各国、日本、原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较早,也较为普遍。一些欧美国家相继在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家政系,有些国家还在中学开设了家政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有职业家政和消费家政,选修者不少,这反映人们对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已开始有了共识。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也在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家政系。随着家政学的发展,家政课程的重点从操持家务逐步转向家庭消费,家政学的职业种类也渐渐增多起来。现在的家政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感情伦理生活和社交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它不仅研究个人与家庭生活的问题,还研究家庭问题所涉及的国家与国际问题。

伴随着家政学的发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家庭的男权统治较为明显,择偶往往以地位、阶层、财产等为重要的决定因素。现代西方的理想婚姻是男女平等的伙伴式婚烟,共同的志趣和两性吸引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夫妇一般共同参加工作,分担养育子女和料理家务的责任,使家庭生活从里到外都成为一种富于合作性的事业。许多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学会了运用筹划,这对于她们走上社会乃至参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妇女在社会上的影响可说是微乎其微,社会的竞技场只向男子开放。现在,妇女通过就业等各种渠道走向社会,又通过参政来切实提高女性的地位。

妇女从家政走向国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世界妇女广泛获得参政权以前,日本第一位女帝推古天皇、中国唐代女皇武则天、英国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等人曾经执掌过国家政权,但这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极个别妇女登上政治舞台的现象。

17世纪中叶,妇女争取参政权的活动业已出现。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发动了声势较大的女权运动,世界妇女参政运动随之兴起。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在妇女参政运动中,取得明显进展的是妇女选举权的获得。妇女选举权是指妇女在全国和地方选举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合法权利。19世纪,妇女选举权开始成为社会问题,在英国和美国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进行得最为激烈。1869年,露西·斯通成立美国妇女选举权协会;是年,安东尼和斯坦顿成立国家妇女选举权协会。1890年,这两个组织合并,妇女选举权成为妇女运动的同义语。1893年,妇女在新西兰最早获得了选举权。20世纪初,先后有澳大利亚(1902)、芬兰(1906)、挪威(1913)、丹麦(1915)、俄国(1917)、德国(1919)、美国(1920)、捷克斯洛伐克(1920)、波兰(1921)、缅甸(1922)、英国(1928)、厄瓜多尔(1929)、法国(1944)等国妇女获得选举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意大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中国的妇女也都获得了选举权。1952年,联合国通过的保护妇女政治权益的协定正式规定:"妇女应当在一切选举中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予以歧视。"在战后的20年中,世界上妇女享有选举权的国家已超过100个。引起这一变化的部分原因是:几乎所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都在本国宪法中规定,男女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1971年,瑞士开始允许妇女参加联邦和大部分州的选举。1973年,叙利亚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1976年,列支敦士登妇女获得了选举权。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

从世界妇女参政的发展趋势来看,妇女参政的比例呈上升的趋势,但与男子相比,她们仍处于劣势。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国家的国会和议院中,女议员占议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挪威35%,瑞典30.9%,捷克斯洛伐克30%,丹麦29%,波兰24%,法国9%,英国6.3%。在各种妇女解放运动中,妇女参政是妇女就业和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是妇女获得解放的重要标志。国际议会联盟根据世界近百个国家议会1992年提供的妇女参政情况提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但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现在,真正当选为议员的妇女为数尚少,占全球人口一半的女性,在世界各国议员总数中仅占11%,并且有30个国家议会中女性比例为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担任政府部长以上领导职务的女性有180位。1994年,女性议员的比例占20%以上的国家达到16个。据日本《每日新闻》最近报道,下院女议员比例在前16位的国家依次是挪威、芬兰、瑞曲、丹麦、荷兰、塞舌尔、南非、冰岛、古巴、奥地利、新西兰、中国、德国、朝鲜、加纳、卢森堡。从妇运史的发展看,妇女参政与妇女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需要家人的配合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而女性参政者就是女性就业者的代言人,她们能够倾听广大妇女的呼声,从而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业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它使妇女摆脱了家庭的束缚,使她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实际上,一些妇女正是通过就业走上从政道路的。

在西方社会,美国被称为世界女权运动的总部,美国女权运动在增加妇女就业和提高妇女地位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据统计,1900年,美国女职工占全部非农业劳动力的23%;1930年,占26%;1950年,占30%,1979年,占42%,进入90年代,美国妇女在劳动大军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在5千万进入工作年龄的妇女中,有近2/3加入了劳动大军的行列,其中大部分人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目前,美国夫妇式双职工家庭已达到2720万户。专家们预测,到本世纪末,美国就业妇女的工资有可能增加到男子工资的74%。美国妇女的大量就业在对家庭和婚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为妇女参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20年美国妇女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赢得了选举权。196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公民权利法,将禁止性别歧视作为一项修正案正式提出。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NOW)成立,弗里登任第一届主席。1970年,妇女参政决策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在公共机构中选举更多的妇女;二是通过立法改善少数民族、妇女和穷人的处境。1972年,该委员会的影响显著增大,妇女代表在全国性政党中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是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平等权利修正案。1973年,第一届全国妇女参政决策委员会会议有1200名妇女出席,代表50个州的3万名会员。1979年,全国妇女组织已拥有10万名会员。70年代末的调查表明,美国在建国后的96届议会里,历届女参议员总数占参议员总数的0.6%,历届女众议员占众议员总数0.9%。当1980年的第97届议会选举结束时,这两项比例分别为2%和4%。80年代,美国州级议会中已有900多名女议员,全国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中有近15000名女性官员。1989年,美国妇女在全国范围的选举中占据了14%的行政职务,其中3人任州长,4人任副州长,11人任州务卿,结束了州长职位由男性包揽的历史。在1992年大选中,有117名妇女被提名竞选国会两院的席位,大大超过了1990年中期选举70人被提名的记录。自1993年"美国妇女参政年"之后,美国妇女的参政人数有了更大的增长。美国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崛起,有利于解决妇女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全方位地实现男女平权。

一般认为,欧美新女权运动始于60年代,1963年,美国女权运动者B.弗里丹发表了《女性的奥秘》一书,指出繁琐的家庭生活迫使妇女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使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该书在美国和欧洲影响广泛,进一步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展。70年代以来,新女权运动波及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地,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还自愿去亚洲、非洲、南美洲的落后地区发动妇女群众,帮助她们组织起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在西欧,女权运动不仅对妇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也影响了不少男性的世界观,就连一些过去对女权主义持消极态度的男性,现在也乐意加入男女平权运动的行列了,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西欧的女权运动往往与维护生态平衡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反核运动、反战运动、和平运动等绿色运动相结合,女权主义者以争取妇女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经济权利为主要任务,将男女平等视作衡量是否有真正民主的最重要指标。在德国,妇女们在特定的节日里还表演"夺权"的喜剧,她们冲进市政府,坐上市长的宝座,以示"接管"市政权力,市长则要把象征城市权力的钥匙献给妇女。近些年来,这种表演渐渐成为一种事实。在德国这个绿色运动十分强大的国家,妇女已开始左右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在该国绿党内部,80年代已明文规定:妇女在各级领导机构中的比例不得少于1/3。

法国本是女权运动的发祥地,但本世纪上半期的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4年,法国妇女才获得选举权,但根据拿破仑法典,与男子相比,法国妇女在财产权和其他一些权利上仍受到严格的限制。二战以后,法国劳动力人口中妇女的急剧增加使劳动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每年有近15万妇女进入劳动市场,近10年来每年增加0.8%。在法国劳动力人口中,妇女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44.5%。妇女的大量就业增加了妇女的收入,加速了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步伐。现在,妇女的收入占法国家庭收入的40%,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稳步提高,这为她们进入社会和参与管理奠定了基础。1982-1992年,妇女干部的比例从13%上升到22%。在进军凯旋门的诸路"铁娘子"中,原欧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的"铁女儿"马蒂娜·奥布里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日后的总统大选上。作为法国政治舞台上具有潜在实力的铁腕人物,奥布里正带动妇女与男性铁腕人物抗衡,与男性社会设置的诸多障碍作斗争。

在英国,女权文化由来已久,但是文化意识与付诸实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直到1870年《已婚妇女财产法》获得通过之后,英国妇女才有权拥有自己的财产。20世纪初,英国激进女权主义者潘克赫斯特领导的"战斗的参政派"曾以暴力争取妇女的参政权,但直到1919年,英国妇女才被允许参加议会竞选,到1928年她们才获得选举权。在英国,保守势力阻碍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英国保守党领袖M.撒切尔夫人蝉联三届英国首相,被人称作"铁娘子",却从来被英国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异路人。除了撒切尔夫人这样的例外,很少有妇女能够进入英国政界的核心。英国妇女在参与国政方面的受阻,导致就业上的不利。在英伦三岛,男女不能享受均等的机会,政府部门为妇女提供的职位有限。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英国男女收入上的差距较大。英国"机会均等委员会"主席福斯特指出,当前英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4个:收入偏低,职业妇女养育后代困难、升迁机会较少、从政之路狭窄。最近,英国工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女权主义者的参政也随之活跃起来。

1994年10月17日─21日,联合国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北美和欧洲筹备会议在维也纳举行,这是欧洲区域内首次高级别多边会议,与会者谈论最多的问题是妇女权力不足。许多代表表示,在今年9月来北京参加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时,仍将把妇女参政作为首要问题来强调。

在欧美国家,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参政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在扩大妇女参政比例的基础上向权力的最高层冲刺,继而带动整个女性政治的发展,在各级权力机构中形成合理的妇女参政网络。从女权运动的发展来看,美国和西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地打通妇女从家庭到社会、从家政到国政的发展道路,同时,她们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独立性。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有关妇女解放和妇女参政的信息交流将会日趋频繁,这必将带动全球性的妇女运动的发展,而各国妇女从家庭通往社会,从家政通往国政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zhenglw/130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家政教育与下岗女工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