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局限性及对策问题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源于多方面的发展局限,需要认真思考和加以解决。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状况 局限性 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中,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具有强国富民基石、工业资源基地、拉动消费\"超市\" 经济发展动力等地位和作用。但是,县域经济却有着至命的局限性。特别是调兵山市的地域小,因此,其局限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调兵山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执政为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招商引资以大项目为核心,大项目以高科技支持为重点,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战略,突出财源建设、深化改革、调整工作思路,围绕\"思想大解放\"进程,致力于创新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改革、促进工业发展、搞活民营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呈现良好局面。2007年,调兵山市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2亿元,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3.5亿元、42.1亿元、15.2亿元,地区税收收入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7.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8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为13000元。
调兵山的经济发展近两年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县区比,仍存在极大的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太小。2007年,调兵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在省内44个县(市)中排名2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39元;财政总收入2.2亿元、排名27位;人均财政总收入88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2007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9:69.1:25.0, 经济特征很明显,三产比重过低。二、三产业的比重倒置.全市总人口25万,其中的非农业人口19万,城市化率为74.1%,在全省排名第二 ,但城乡建设和生活的差距还很大。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大项目、支柱产业支撑。四是农业产业效益极低。特色产业基地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广。五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二、调兵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是城镇化建设叫得较响,但实际发展还是相对滞后。
二是地域小、自然资源要素单一、且储量少。
三是地理位置受限,造成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放缓。调兵山市南邻沈阳,东邻铁岭,西邻法库,一没有国道,二没有国铁,更没有空港和水路。
四是产业结构失衡。在农业中全市的土地面积仅有15万亩,因此,现代化的农业格局很难形成;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还是依赖于铁煤集团,切煤炭的产品仍然处于初加工阶段,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煤炭深加工的链条没有形成。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也处于波浪前进的状态,还是相对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
五是受国家政策体制性影响。目前,调兵山市的城乡人口比例已达到4:1,但受全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的影响,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还是不高,徘徊在10%以下。
三、调兵山走出局限性的基本对策
(一)以支柱产业培育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五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大煤电产业。继续努力实施\"煤化工产业链\"战略,打造以煤炭深加工项目为龙头,以煤炭附产品为纽带、形成其他煤炭附产品利用产业链,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撑。二是整合硅炭石、石英石等矿产业。大力扶持矿贸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做强矿山机械产业。加快矿山机械加工企业的技改步伐,引导机械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扩大电线电缆及智能仪表的科技领先水平.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同时,要适机冲击国际市场。五是培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形成特色食品生产加工集散地。
2、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工业强市\"、\"科技兴市\"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开发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与发展机制,把城北工业园建设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园,把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能耗密集型工业区,把煤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资源密集型工业区,把南北经济带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密集型工业带,为工业企业规模聚集提供广阔的平台。
3、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0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