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非机械类教学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11-13   |  所属分类:机械: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师成员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材、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应用型实践教学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组织比赛实践,获得非机类专业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高校非机械类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非机类;专业特点;教学改革;因材施教

  一、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工程制图》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发现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对于工科各专业虽然《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所使用教材都是统一的。教材中的举例示范是指导学生根据机械制图的国标规定,逐步掌握运用平面视图来表达空间立体形状和结构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此外,课时少也是非机类专业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吃力的原因之一,40或56学时,而机械类达到90学时以上。甚至有的专业只能讲解制图规范和画法几何内容。而对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制图和制图实践绘图部分,没有足够的课时讲授,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实践性应用性较差[1]。

  (二)教师成员。教授《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师主要为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所学专业针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故教学中所举示例多与机械相关。而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需要与本专业相吻合和相近似的示例。例如对于武器专业,今后接触的是武器结构设计方向,如:火炮、坦克等。由于机械教师对武器专业接触甚少,故在教授课程时,并不能针对该专业学生,导致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降低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机械类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时都感觉接受困难,对非机类教授同样内容可能引起与所学专业的较差性较差,例如弹药专业主要从事引信设计,注重装配图重点件结构的复杂性和装配技巧,以及简单材料力学介绍。

  二、解决方法

  (一)因专业选教材。基于《工程制图》课程特点,可分类进行教材改革,对于制图基础及画法几何教学阶段所涉及内容可不分专业进行,而对于后期表达法、零件图、装配图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在原有普遍选取的近机类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本专业知识点,增补本专业典型图形事例,制定适合本专业的绘图手册,如电子类专业可将机械类课程教材中常见的机件、标准件、零件图与装配图等替换成电子元器件结构图和电路板装配图,电子产品零件图、电器图等,弹药专业可替换成引信零部件图和转配图等。

  (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由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工程制图与其专业结合并不十分紧密,故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也对该专业也降低了课程要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结合非机类专业背景,利用实物或模型,采用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近机类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及目标任务,并以计算机制图软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三) 应用型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非机类专业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竞赛为载体,将工程制图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多组织适合本专业的绘图软件操作比赛。通过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工程训练技能竞赛等赛事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达到检验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实践检验

  为提高学生们的制图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举办了具有环境化工专业特色的Auto CAD化工制图大赛,要求每位参赛选手上机运用Auto CAD软件进行绘图,重点考察学生制图软件操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同时评委老师进行严谨而细致的评审。比赛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加,通过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Auto CAD化工制图的严谨性与复杂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并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软件技术作为学生们大学期间主要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春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55-157.

  [2]弯艳玲,张东梅,薛珊.非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152-153.

  作者:王凤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xielw/20885.html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的应用
    下一篇:现代机械设计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