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致病机制防控措施

发布时间:2020-08-27   |  所属分类:机械: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健,推动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作业人员在机械制造过程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产生的职业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文章通过分析机械制造工作中的常见职业病及其致病机制,提出机械制造业职业病防控措施。

机械制造业职业病致病机制防控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职业病;致病机制;防控措施

  职业病之所以被称为职业病是因为造成此病的主要场所是作业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场所。由于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化学、物理、生物等危害因素的影响,其身体健康受损,导致职业病的发生。此外,如果不对职业病进行有效的防控,不仅会影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常见职业病及其致病机制

  (一)化学因素引起的职业病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生产性粉尘包括矽尘、煤尘、有机粉尘等。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粉尘最高允许浓度条件下作业,有可能产生尘肺病。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

  物理因素多指异常气象条件、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噪声和振动等因素。中暑、放射性疾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物理因素职业病。

  (三)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

  引起职业病的生物因素主要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或微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二、机械制造业职业病防控措施

  (一)加强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是对机械制造业职业病进行防控最重要的基础前提。职业病较为常见的致病原因在于作业人员由于不了解职业病而在作业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的职业健康防护。因此,只有确保作业人员在思想上了解职业病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程度,才能确保其在作业过程中主动佩戴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职业卫生培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第一,每年对公司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第二,在作业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周围悬挂佩戴相关防护用品的指令性标志;第三,制作职业病相关知识的海报、书籍进行职业病防控宣传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认知和法律意识。

  (二)加强职业健康防护

  职业健康防护是机械制造业职业病防控的主要任务。职业健康防护的加强主要是对作业人员自身以及工作环境、仪器设备、操作工具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加强防护。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在作业场所建立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从根本上降低职业病的感染率;二是为作业人员提供有效的防护用品;三是对作业环境和仪器设备进行有害和无害的分离,防止出现二次伤害;四是优先使用有利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

  (三)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主要包括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置管理人员,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管理,组织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进行防暑、防寒和职业病预防及救治工作等,同时制定相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四)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工作

  由于职业病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每年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告知作业人员,同时需对检测结果超标的作业岗位进行重点监控。

  (五)职业健康检查及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每年应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于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有职业禁忌的人员不允许从事相关作业,对于职业病患者根据病情进行治疗,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职业病防治十分重要。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效地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佚名.常见职业病防治科普知识[J].中国卫生经济,2012(2):97,100.

  [2]林在生,陈志盛,王健,等.几种常见职业病经济损失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2(7):409-412.

  [3]谢万力.常见职业病检查的项目有哪些?[J].职业医学,1988(6):58.

  作者:孙丹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xielw/22042.html


    上一篇: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日常维护方法
    下一篇:支架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