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劳动法适用对象如何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20   |  所属分类:劳动社保: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劳动法》是针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和非劳动关系的而设立的法律规范体系。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必须要遵循《劳动法》来建立劳动合同,为双方的劳动合同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劳动法》的主要功能为调节劳动关系以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由于《劳动法》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广,所以,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自1994年实施《劳动法》以来,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经十几年的《劳动法》也逐渐不符合现在的认识制度以及劳动关系,所以,《劳动法》的改革使迫在眉睫的。受改革开放潮流的影响,国外的思想和制度不断地涌入我国,但是由于经济体制不同,所以国外的劳资关系与《劳动法》法律体系在我国并不适用。在没有参考的情况之下,我国的《劳动法》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劳动法》的涵盖范围较小,适用对象范围也相对较小,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我国劳动者无法利用《劳动法》保障自身的权益。因此,对于适用范围的拓展是修改与完善《劳动法》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川劳动保障

  一、扩大《劳动法》适用对象的具体意义

  《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颁布,其性质为“部门法”,主要内容为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速度较快,带动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分极化发展,于是劳动关系也由过去的单一关系转变为现在的复杂关系,就我国目前劳动关系的整体情况来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交叉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建立的主要依据,在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之中,也应以劳动关系为主要依据,根据劳动关系来对《劳动法》进行修改与完善,扩大适用劳动关系的范围从而实现《劳动法》体系的对劳动者以及用人单位的全面保障。首先,《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对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劳动法》规定的适用对象一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也就是说,劳动者只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受到《劳动法》保护的劳动合同,就能够在《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内,《劳动法》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劳动法》适用范围扩大,则会使更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也受到保护,能够维护更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扩大《劳动法》适用范围还可将法院审判和劳动仲裁相融合,减少法院审判和劳动仲裁之间存在的矛盾,帮助法院快速进行法院审判,并提升劳动仲裁的效率和准确率。再者,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能够帮助行政法规顺利执行。例如,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受到职业伤害,应将其视为工伤,并由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赔偿,并给予保险待遇,若员工为了国家利益而受到伤害,同样应以工伤论,并将受伤的劳动者纳入保险范围,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避免劳动者失去应得的赔偿和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条理清晰的《劳动法》能够最大程度低保障劳动者权益,帮助行政法规顺利地执行,加强行政法规执行的力度。

  二、扩大《劳动法》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法》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问题

  《劳动法》之中的规章制度基本为行政解释,行政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劳动法》对适用对象的灵活性。在缺乏具体法律解释以及司法解释的情况之下,适用《劳动法》进行行政解释也可以使劳动者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但是由于行政解释的效力大多低于司法解释以及法律解释,《劳动法》中的部分规章制度就会缺乏说服力,从而降低《劳动法》的效力。一些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以及事业组织虽然符合《劳动法》中的适用规定,但是却不按照《劳动法》中的法规进行执行,所以,在这些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以及事业组织之中就会存在一些没有经过劳动合同订立的劳动关系者,那么这部分劳动关系者就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发生法律纠纷事件的情况下,无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事业单位的人事案件存在争议

  我国的经济体制较为特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一些人事单位中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中的条款不适应,造成了事业单位劳动者无法保障,因此,只能另外设立《公务员法》,来补充《劳动法》内容。事业单位出现的人事争议一般需要遵循《认识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规定》中要求,事业单位中出现的人事争议一般要与“一裁终局”的方式进行仲裁,并且不要求人事单位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之下,事业单位的人事案件通常会存在争议。

  (三)行政法规缺乏统一性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法》不够完善,一些例如社会保险类的社会保障只能体现在我国的《劳动法》之中。《劳动法》只会对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具有原则性的约束,但是缺乏硬性的规定和要求,所以,导致《劳动法》中的社会保障内容部分缺乏说服力。例如,劳动者在由失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生育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等)后,可依法享有保险政策和保险待遇,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失业保险至针对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中已经缴纳失业保险的劳动者,没有缴纳过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在失业之后的权益就会无法得到保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aodongshebaolw/17809.html


上一篇:劳动法论文中原油田劳务派遣工劳动权益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下一篇:我国劳资关系对劳动法规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