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29   |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临床护理路径与急性心肌梗塞的联系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关键词:CNP;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CNP)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医院[1]。随着人类技术以及知识的提升,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日趋频繁。管理护理学便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之中融入了管理、质量控制理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其最重要的工具便是CNP[2]。本研究选取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后护理中应用CNP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为此类病人的临床护理提供借鉴。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为:(1)所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的患者;(3)排除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4)排除精神性疾病的患者;(5)排除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其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护理措施。实验组84名患者中,男性49名,女性35名,对照组84名患者中有39名男性,女性45名。两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年龄最小52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72.01±8.0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52~82岁,平均年龄为(70.24±7.64)岁,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出良好的组间均衡性。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在进行护心、护脑、抗感染、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监护以及按照医嘱给予氧疗等内容。对实验组患者应用CNP进行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在每名患者进入病房治疗时便由一组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与该患者的主治医师共同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制定治疗、护理目标,并编制成CNP表格,以接受治疗时间为横轴,并在其上将护理阶段分为数个小区间,标记每一个区间的护理目标。以患者入院时治疗、检查、临床用药以及相关健康教育、情志护理等护理手段为纵轴。护理路径表的终端为患者出院,在制定护理路径时即确定好患者何时出院以及出院时的标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即在相应区间内的时间点做出相关并发症信息以及治疗过程的标记,并对之后的护理路径做出相应的调整。1.3评价指标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平均住院时间、心肌梗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对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牛洪艳[4]等人修订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共包含25个条目,分为护患沟通、病房环境、健康教育、护理技术等四个维度,经评价,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91,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8,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4数据收集与处理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相关数据由一名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收集,之后由两位数据录入人员使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进行核查与清洗后建成数据库,导入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ANOVA进行,对于计数资料,其构成差异检验采用卡方分析得出。检验水准统一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86±1.51)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30±3.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84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4例心律失常,1例出现泵衰竭,0例心源性休克,7例发热。对照组84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11例心律失常,4例出现泵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9例发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实验组84名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均分为(117.38±3.10)分,高于对照组总均分(82.24±3.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患者在护患沟通、健康教育、护理技术等三个维度的护理满意度均分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房环境维度的满意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CNP理论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患的临床状况多不稳定,病情变化迅速,且容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5,6],因此高效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提升此类患者的预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7]。CNP不同于传统的所有的患者均采用统一护理方案、当出现病情变化时再调整医疗计划的被动护理方式[8],而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9],在每位患者入院时就根据其病情特点以及自身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其内容的具体表现就是CNP表格。以时间为自变量,制定每一阶段患者的护理内容以及护理目标[10],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为之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周丽华[11]等人应用CNP方法成功提升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其研究中观察到,应用了CNP的病人,其发病后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在康复阶段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患者,此外,由于应用了主动护理的方式,减少了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减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数的同时也降低了其住院花费,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同时,由于CNP的预见性,对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可以做到提前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且加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护理质量。既往研究的结果显示[12,13],接受CNP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患者,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技术、互换沟通以及健康教育等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与既往研究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CNP可以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有效减少了急性心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常佳 周杜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nchuangyixuelw/20139.html


    上一篇: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临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