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征稿面部填充中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运用
【摘要】 目的 观察自体脂肪移植解决面部局部发育与生理形成的凹陷,来改善面部轮廓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经肿胀液麻醉抽取自体脂肪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后,对凹陷部位及生理性沟纹部位进行填充治疗。结果 86例患者,经过单部位,或多部位单次注射移植,都获得了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没有出现特殊并发症。结论 对于面部发育局部轮廓的部分凹陷,或生理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凹陷,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应用自体颗移植是一自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编辑部征稿,脂肪抽吸,面部生理凹陷,脂肪移植,面部填充
人的面部有很多因素影响美丽的面庞,如局部太阳穴部位,下眼眶部位,面颊部位,鼻唇沟部位,等的凹陷,就会使人看起来苍老,无神,疲老,有很多方法来改变这些缺陷,各有优劣.自2005年以来,笔者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来填充这些部位的凹陷,86例患者,包括单部位和多部位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6岁,其中太阳穴部位充填,23例,面颊部位,15例,鼻唇沟25例,13例患者为多部位充填.充填范围在1.5—9平方厘米,充填量在5—50毫升,术前术后均拍照急留档,术前常规体检,避开月经期,术后局部稍加压8小时左右,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3天,随防半年到一年。以观察效果。
2 手术方法
2.1供区的选择:根据所充填的部位,所需脂肪颗粒量以及病人的选择与要求确定脂肪供区的部位及范围。本组病人多选择股外侧及腰背部。龙胆紫标记范围,用膨胀麻醉液皮下注射,(配制方法为每500ml生理盐水加2%利多卡因30ml,肾上腺素0.5mg),局部注射至皮下变硬,皮肤发白,呈桔皮样,然后用小号脂肪抽吸针,30ml注射器,抽拉注射器芯,形成负压,用止血钳固定针芯,在皮下反复抽吸,取得所需足量脂肪颗粒。
2.2脂肪颗粒的分离:脂肪颗粒的选择,经负压抽吸的皮下脂肪膨胀麻醉液混合液,在注射器中静置分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黄色透明的脂肪细胞释放的脂滴层,中层为黄色颗粒状的脂肪颗粒,下层为血液与膨胀液的混合部分,呈粉红色,上层脂滴可用纱布细心吸去,下层血液与膨胀液可直接弃除。保留中层的淡黄色的脂肪颗粒,用3倍生理盐水清洗一遍到二遍后备用,为了移植方便可以用探针捡去脂肪颗粒里混合的条索状筋膜组织。
2.3供区的处理:供区加压包扎3—5天,3—5天后,用弹力绷带或塑身衣等加压3个月。以防皮下积血积液,及血清肿等并发症的产生。
2.4脂肪颗粒的移植:采用皮下线形注射法,皮下凹陷根据术前标记的凹陷范围及需注射厚度直接皮下注射即可。术中避免误注血管,及皮下团块状脂肪颗粒堆积。术者均使用7号针头与1ml注射器进行脂肪颗粒移植较为方便。用7号针头注射较为顺利,又不容易因为压力高而从注射口溢出,用1ml注射器是易于注射,较为轻便,又易于控制注射量。
2.5移植区的处理:移植区术后妥善消毒后,稍加压包扎4—8小时就可以解除包扎,保持清洁干燥即可。
2—3天内每日消毒供区皮肤3次以防穿刺部位感染。
3 结果
本组86例病人,均经过半年以上的随防,其中83例病人,经过治疗后,均达到目的,充填区平整饱满,左右对称,未出现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面部改观明显。病人对外形均较满意。达到预期效果。其中3例是因为太阳穴处需填充较厚组织,给其分期注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间隔时间是半年以上。
4 讨论
4.1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是一种取材方便,原料充足,组织相容性好,易于成活,易于操作。无手术切口,不会造成供区及移植区瘢痕产生,也没有异物植入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况且移植后不存在排异,移植后即使有部分吸收,也因为移植时皮下的操作而得到凹陷部位的组织重修而得到良好纠正.是美容外科面部凹陷填充的良好方法。
4.2自体脂肪供区广泛,取材灵活性较大,也可应用抽脂术中的脂肪,况且凹陷填充所需脂肪颗粒较少,对供区影响甚少。对病人损害较少。易于病人接受。但是如果是单取而不是联合抽脂应用,最好选择大腿前外侧与腰背部的脂肪较好,因为这些个部位,取材体位方便,又较隐蔽,易于术后的包扎。最重要的是这些部位的脂肪颗粒细腻,活性较高,有文献报道是因为此部位脂蛋白酶活性较高。
4.3脂肪颗粒的冲洗,脂肪颗分离后,里面存在有很多血,脂滴与膨胀液的混合物,应给其适当冲洗,原则是冲洗一到二遍,即可,过多冲洗会降低脂肪蛋白酶的量及活性,降低脂肪移植的成活力,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4.4脂肪颗粒移植,大部是皮下移植,穿刺时要避免穿破大的静脉,注射时一定要回抽,以免血管内脂肪注射,皮下注射时要均匀,缓慢,避免形成团状脂肪。注意左右对称,必要时术中与病人勾通,共同完成注射。
4.5面部皮下血液循环丰富,移植脂肪成活率较高,也较少发生感染并发症,在本组病人的治疗中,未发生感染的病例,移植后的随防中,除短期的水肿吸收回缩外,远期结果也较为满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nchuangyixuelw/8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