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史学评职论文发表重建中国式的道统与政统关系(2)

发布时间:2014-04-30   |  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孔子训“政”为“正”,说明执政者必须有“正”的方向、“正”的理念以及“正”的方略,能够遵循“正道”,这样才能使君民俱“正”,使国家社会进入“正道”,实现天下有道。统治者正己则能正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荀子说:“君者,仪也,民者景(影)也,仪正而景正。”总之,君主的德性是政治的根本。

  王道政治理想是由古代圣王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圣王是王道政治的人格载体。孔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对历史上的圣王很少从理论上对“圣王”做解释,更多地是通过推崇、赞叹尧舜禹来表达他心目中的圣王观。孔子在《论语》中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既有德又有业的古代“圣王”,是真正有“盛德大业”的人物,完满地体现了内圣外王之道。例如: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巍巍乎,唯有天是如此高大。天之高大,唯尧能则之。孔安国注:“则,法也。”尧能取法乎天,尧即如天之大。荡荡乎,尧的大德广远无际,民众莫能名其状况。民所能名者,唯在尧的各种事业典章。尧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孔子在这里以激越昂扬的文字歌颂了尧帝效法于天地自然法则,制订礼乐典章,施恩德于民,取得了丰功伟绩,使人民对他无比赞美。

  说到大舜,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即,能无为而治者,那就是舜吧。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说舜自己不做什么事,而能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当如何晏解说:“任官得其人。”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作司徒,办教育;命皋陶作士,掌法律;命益作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都足以说明他能知人善任,所以能无为而治。舜能用人而不自用,所以孔子以无为而治来赞美他。

  至于大禹,下面这段话最能表现大禹的伟大和崇高:“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传说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则刻苦钻研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解救了受水患折磨的人民。他恪尽职守,劳形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完成了治水的使命,使百姓重建家园安居乐业,而且他当了首领后,继续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在他统治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圣王都是大公无私的。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意思是舜禹具有崇高的德性,掌握国家大权却丝毫不为自己谋私利。

  以上这些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

  道与政的二分互动

  内圣外王。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圣王已经不存在了,现实中圣与王一分为二,圣是圣,王是王;道德理想和现实政治、真理与权力也一分为二。儒家就在理论上探讨圣王、圣人的内涵,提出内圣外王之说,后世学者将其归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处于圣与王一分为二的时代,但他在思想上强调内圣外王的完美统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论语·宪问》载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即是“内圣”,“安人”、“安百姓”即是“外王”。孔子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体现了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直接统一,是对古代圣王分裂后新的言说。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7454.html


上一篇:文史艺术评职范文论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
下一篇:世界史评职论文发表世界历史进程形成的逻辑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