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评职论文发表文学论述教程缺陷应对策略(2)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把文学理论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些教师认为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妥,应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因为文学理论的学习要求一定的文学、美学等知识储备。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归结为外部原因,认为是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了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及之前已接触到不少文学作品,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经验和审美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要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去授课,把概念和理论转换成学生熟知的方式,而不是一味以自己的学术语言去授课。
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学理论教学已将理论体系化,把文学理论重点放在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上,着重对文学本质论、创作论和发展论的讲解,而对文学接受及鉴赏的讲解则比较粗略。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对文学接受和鉴赏的教学。通过接受理论和鉴赏理论的讲解,结合具体文本的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解读具体文本的能力。当学生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才会自觉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而对文学作品的自觉接受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最后,我们发现,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很少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而使高师院校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初衷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如果不了解中学语文教育,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疑是抓不到重点,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将来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能适当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文本例证,并从文论分析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文本例证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审美能力,为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感受不到文学理论的魅力,认为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教材、学生还是教师,这都是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构成要素,更确切地说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主体的,要改善高师院校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必须从这三者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性,找出合适的对策。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文学理论学科要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师资,就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让知识贴近生活;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保证,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课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75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