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女性伦理学的哲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伦理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一、西方女性伦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女性伦理学是西方妇女运动的实践和后现代哲学影响下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理论,从女性的身份、从"他者"的角度,探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传统伦理学和哲学体系进行审视与反思,得出一种不同于原有伦理学的新解读。女性伦理学以关怀伦理为代表。

概括起来,女性伦理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女性的道德体验论证伦理的多元性,批判貌似中立、公正的传统伦理学实际上是用男性伦理压制和歧视女性。传统伦理学旨在发现、提出、解释指导人们行为的最终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被认为是普遍的、公正的、不分种族、阶级地应用于每一个人。从实践性来说,自主性、公正、平等、个体性等都是男性在公共领域的竞争中所获得的体验,体现了男性化的精神。却又把这些体验规范化和普遍化,当成人类的共同价值,然后再以这些理论来对照女性,便发现女性在推理能力上劣于男性,在道德上没有自主性,她们只是具有顺从、沉默和奉献等道德,这些道德恰恰是被排除在社会公共生活之外的,因而出现伦理上歧视女性的倾向。女性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这种重视个人权利而忽视对他人的关心,重视人的平等形式而不顾平等的条件,以及建立在公共领域基础上的公正伦理实际上以男性体验为标准的道德准则进行了揭露,认为这些准则反映出对人类另一半女性经验的忽视,因而是带有偏见的、不完善的。

第二,强调女性关怀伦理的关系性。关怀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双方都有付出,双方也都有收获这样一种关系。虽然被关怀者看上去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获得帮助,但关怀者也并不是对被关怀者居高临下地施予,他们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被关怀者就应尽到自己对关怀者提供反馈的责任。于是,双方在这样一种平等互惠的关怀关系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女性关怀伦理理论倾向的是关系中的双方互惠互利,这对于克服传统伦理二元化造成的性别歧视是一种矫正。

第三,强调女性关怀伦理的情感性。情感在西方哲学中一般被认为是经验的、非理性的,因此在伦理学中也是遭到排斥的。女性伦理学则特别重视道德情感,甚至认为情感对道德起到动机的发动作用。

第四,强调女性关怀伦理的情境性。由于关怀是由关怀方和被关怀方所组成,在这样的关系中,需要考虑的是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而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关怀伦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因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环境和接触到的人的影响,每个人都对受自己影响的其他个体的行为负一定责任,因此营造有利于道德生活的环境非常重要。

第五,女性关怀伦理学强调关怀伦理的普适性。20世纪80年代,她们更多的是强强差异,强调女性的关怀特质。但90年代以后,女性伦理学并不限于仅仅研究妇女问题,或者说妇女的道德问题,而是注意将这样一种女性特质推广到公共领域,从女性和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生活中所有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就是说她们试图用这种视角来看世界、看社会、看自身、看两性关系,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开启伦理学应用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使整个社会能够迈向更人性化的方向,也试图为伦理学的发展重新寻找新的方向。

女性伦理学的这些内容和特征反映了道德发展的尺度、以及对道德难题的解决方法上确实存在着另外一种视角,也证明在道德生活的某些领域,存在着比普遍性的原则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西方的主流伦理学长期忽视,却为女性伦理学以及其他一些类型的道德学说,如群体主义、境遇伦理,以及现在西方盛行的德性伦理所揭示和重视。这些道德学说从不同的侧面挑战了西方的主流伦理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伦理提出的所谓"不同的声音",不仅仅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女性声音,而且也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伦理思想的多元声音。而后者对于建构新型伦理思想而言,更值得引起注意。

二、西方女性伦理学的理论困境及实践难题

伦理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很清楚,它是哲学的一门从属性学科。女性伦理学则只能是哲学的三级学科,依次应为哲学——伦理学——女性伦理学。于是我们看到,女性伦理学因其学科的从属性终究逃不出哲学的限制,并始终登不上哲学的殿堂。

从女性伦理学的哲学背景来看,它直接受到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以解构立场和多元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引导女性摆脱二元对立、二元等级造成的不利地位,并避免陷入新的霸权结构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在女性主义一般理论的指导下,其发展亦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盲点一样,只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反对标准的存在,在解构理论的同时也使女性主义失去斗争的目标,失去支持女性反抗压迫的理论阵地。

至于西方女性伦理学提出的关怀伦理,具有女性的注重关系、注重情境、注重感情直觉等特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特质从何而来?是女性先天特有的心理特质吗?还是女性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如果是前者,便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论证,而本质主义正是女性主义要摧毁的。如果是后者,却又有可能引出更尖锐的问题,即女性的关怀倾向,或许是社会阶级从属的结果,抑或是男权统治的结果。如果肯定这些特征的价值,不是要求女性又回到传统父权主义统治之下?而这更不是女性主义所要的结果。再者,这种理论上的悖论也无法解释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因为照此推理,女性都会自然具有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女性伦理便无需发展了。而且,照此推理,男性也不可能具有这种道德观。这样,女性伦理学怎能发展和普及?

并且,女性伦理学提出的目的,还是试图寻求真正的客观性以及建构新伦理学的模式,这一目的又与其关于差异的理论主张相矛盾。

再有,女性主义希望女性拒绝社会和文化强加给她们的各种框框,提出超越"女性气质"的限制,超越他人,使"客观"回到"主体"。但女性伦理学关于女性伦理特质的主张又与这种超越性相矛盾。如何统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伦理学的关系,是西方女性主义必须要解决的理论困境。

西方女性关怀伦理面临的这些难题,在西方哲学框架里很难获得满意的解决。反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因缺乏西方哲学以外的一种视野,所以他们批评主流意识时,不得不站在非主流意识方面,结果又陷入了相对主义,女性伦理学亦有同样的问题。比较而言,在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中,少有类似于西方那样的两难争论,也不存在西方那样强烈的正义与关怀之间的对垒,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权关系,讲求合适相宜,强调转识为智有关。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的特点,可以发现一些接近于西方关怀伦理的思想内容,两者在文化上呈现出较多的一致性。我们认为,西方女性关怀伦理学面临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探索,使其臻于完善。在这方面,西方格式之外的中国哲学和伦理学,或许是解决主流、非主流之争时可供参考的方式,并且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会通的可能。

三、西方女性伦理学与中国哲学的关联及其意义

中国传统中没有西方那样的学科分类,即把伦理学当作是哲学的分支,相反,却有伦理本位说。伦理,即人伦之理,是从人出发,来考虑其在各种关系中应有的行为。这种关系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西方哲学通常是根据一个最普遍的原理体系阐述包括伦理在内的一切问题,中国哲学则更倾向于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得道的体验。中国的传统伦理不依赖于普遍的规则,而强调的是一种伦理智慧。所谓伦理智慧,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在道德选择过程中通过某种比较的方式做出抉择,而得到一种心安理得的愉悦,并在他人看来也是一种合理合理的状态。换句话说,伦理智慧就是指伦理道德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处事艺术和生活智慧。

从宽泛意义上说,任何伦理学都包含行为规则,中国伦理学也不例外。但与西方那种凡有道德理性的人只能遵循可以普遍化的规则不一样,中国传统哲学是用"义"来制约所有的道德"原则"。义就是宜,合宜是道德境界也是道德选择的标准。所谓合宜,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行为程式,而需要在具体的情境、冲突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和选择,这是对人的敏感性和创造性素质的要求。如死守规范,就是行为失宜。西方女性关怀伦理学也是注意到了在伦理行为中具体对待不同的情况,寻求一种更为适宜的方法。

西方传统哲学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寻求有自身依据的终极实在者,所谓"不动之动者"。认为人们可以脱开一切关系,用超验的逻辑推理来把握那个最终的存在。中国哲学中没有这种终极实在的本体论,而是通过对关系的把握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由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两性关系上,女性地位并非从根源上注定是低等的。而在道家哲学中,甚至有"柔弱胜刚强"的说法。即使在提倡男尊女卑的儒家学说中,也可见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的记载。这都说明,阴阳尊卑并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妇女的歧视不是本质主义的和普遍化的,而主要是体制和社会宗法观念造成的。基于此,在两性关系方面,中国也就不会出现像西方那样很强的斗争性。

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它的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基础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契约性关系,社会只要保障了每一个参与契约的人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每个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权利,那么,这个社会就实现了正义。这样的伦理学中,基本没有家庭或亲缘的任何实质性地位。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伦理原则是建立在人际和谐相处基础上的,号称"人伦"。在中国传统的实际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文化中,由人伦来形成家族、民族和国家这类整体,而个别的人只是这种人伦之网中的一个焦点,他的一举一动,都应该保持这个网平衡。只有网平衡了,他自己也才能稳定。于是,反映在伦理上,就体现出一种差等的仁和关怀。爱人应该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女性关怀伦理的观战与此相似,诺丁斯认为,有差等的关怀具有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每一个人的个体性都是建立在其具体的一套社会关系之中的,这套社会关系是他存在的基本现实。他的道德行为只能在这样一套社会现实里确定。所以,关怀伦理学意味着我们的道德责任有其极限,不可能无限延伸下去。但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伦理状态并不停留在差等的关怀上。女性关怀伦理学把关怀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自然关怀是我们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并做出关怀的反应,这可能出于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自己喜欢这个人,或者是对他(她)抱有好看法,或者是帮助他(她)并不使自己受到损失。这种关怀是一种爱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它体现了自我和人际关系中好的一面。对这种自然关怀的珍视,激励我们扩充对他人需要所做出的关怀反应,于是就从自然关怀过渡到伦理关怀,以至于最终将伦理关怀也能发展得象自然关怀那样,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和本能的需要。

西方女性关怀伦理学意义重大。首先,它对"启蒙"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解放了思想,对于改变陈规、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推进意义。其次,它从女性体验和活动的事实出发,其理论建构与人的生存方式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反思哲学和伦理的观念变革有启示作用。第三,女性伦理学特征反映出的当代伦理转向,为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合法性给出了有力的佐证。第四,女性伦理学的关怀伦理内涵,因其与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关联性,给学界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渠道,提请我们对伦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

西方女性关怀伦理学的发展,不但彰显了女性的意识,对于把妇女解放运动从权利要求推进到文化诉求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人类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导引作用。这种从女性活动、女性体验和女性认识所建构起来的女性伦理学,不仅对传统的伦理学、哲学带来巨大冲击,而且对于其它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震撼作用,这一波浪潮,将与当代许多新的观念一起,带动着学科建设朝着更为合理化、人性化、完善化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unlixuelw/2477.html


    上一篇:国内行政伦理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行政伦理学:新世纪“显学”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