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民族文化论文发表维吾尔族宗教文化与经济意识的关系(3)

发布时间:2014-08-06   |  所属分类:逻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维吾尔族农民的经济意识

  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农民承包土地的制度,给全国农民创造了依靠自己辛苦劳动致富的环境。从此以后,维吾尔族农民的经济意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出去打工、做生意的农民比例也不断增加。农民依靠的土地投入怎么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一直没有开放相关政策,制止农民经济意识的培养,但大部分的农民普遍认为种地不挣钱,种地相关费用高,甚至种麦子亏损等观点已形成。引起农民不重视自己从事农业有关行业,只是生产自己需求能满足的粮食,有些剩余劳动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新疆农村区域就能看到很多人在乡村人较集中的地方闲聊、下棋等浪费时间的现象。农业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没有能力去做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做搬运工、拉货、卖力的苦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干重活。

  1.农民的市场意识较弱

  新疆维吾尔族农民经济意识弱的问题,结合在新疆维吾尔族生产农产品的实际情况来解释。很多农产品种的面积在新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林果业已成为增加新疆维吾尔族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但盲目扩大规模必然引起市场供给的增加,价格的降低。例如,以,哈密地区的红枣是在疆内外比较有名,经济效益也较好。后来,新疆的不同地区以模仿的形式不断扩大红枣基地。2011年开始哈密地区的红枣卖不出去,经济效益不断下滑。2012年,新疆的不同地区扩大了雪菊茶叶的种植面积,导致雪菊茶叶价格降低,很多农民亏损放弃拾花。维吾尔族的农业生产中这种例子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形成市场意识,经济效益无法提高。

  2.计算成本意识弱

  很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平时计算相关费用,忽视自己劳动力的投入,只是重视年底的收入状况。这种投入和产出意识的脆弱性,影响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的提高。

  3.调整农产品规模的意识弱

  农民的经济意识中不是提前预测市场,而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产品生产规模。农民承包土地制度实施以后,北疆地区的农民经历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几次调整阶段。例如,承包的土地普遍性开发林果业,后来改成种菜基地,过几年又改成种粮食。使农民投资浪费,损失情况较严重、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意识是跟着别人做。没有市场预测,没有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以及能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规模的能力。最近,市场上羊肉、牛肉,菜价格不断上升的原因,开始重视养殖业和种菜。这种市场引导农民生产经营的趋势,在维吾尔族农民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经济意识差异的比较

  维吾尔族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是否满足现实生活需求的因素,是决定经济意识强或弱的主要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维吾尔族群体生活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无法保证满足生活需要。自然为了生存形成的经济意识高于新疆其它地区维吾尔族的经济意识。

  1.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的经济意识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被迫维吾尔族为了生存,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不管是疆内做生意、国外做生意或内地开餐厅的维吾尔族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占的相当高的比例。在全疆维吾尔族里属最富的人是新疆田人,同时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较明显的还是维吾尔族人。例如,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壮观的快餐,宾馆等就是当地的维吾尔族私人投资盖的。另外,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较发达,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维吾尔族比例很高。乌鲁木齐等发达城市投资办企业,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维吾尔族群众里占来自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维吾尔族很高的比例。虽然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群众的经济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维吾尔族的经济意识,但新疆少数族地区维吾尔族之间的贫富差距特别明显。

  2.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的经济意识

  从历史以来,哈密维吾尔族里没有出现过大商人或较富的人,因为哈密的生存环境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好。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能应付自己生活需要。另外,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五代哈密王自己组织商队,为满足哈密人民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组织商业活动。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私人做生意创业的意识较弱。哈密王时期穷人过冬的需要,过不了节日的穷人,从哈密王粮库里援助穷人,外来人员生存需要也专门安排居住区域,这些外来人死了,葬地与当地人的葬地也是分开的。哈密维吾尔族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差距,经济意识还是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低。这几年,哈密地区的乡村里按固定的日子集市,农民自己种的产品在集市上卖。集市的商品种类很多,有干果、肉、菜、服饰、旧的生活用品等,在集市做生意的一部分人还是来自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哈密本地的维吾尔族从事生意人数不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uojixuelw/7836.html


上一篇:逻辑学论文关于若干哲学、逻辑观点的批判
下一篇:逻辑学研究论文之现代性的“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