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美学论文投稿陈望道及《美学概论》

发布时间:2016-04-12   |  所属分类: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美学论文投稿发表了陈望道及《美学概论》,陈望道是近代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其作品《美学概论》是一本传播美学的重要著作。作为一本开创性的著作,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不可小觑,那么本书中涉及的问题对我们当前有何重要意义?现就自己的一点阅读感受进行浅显的分析。
 

美学论文投稿

  关键词:美学论文投稿,美学概论,美学研究论文

  一、陈望道及其思想简介

  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主攻修辞学,有著作《修辞学发凡》,学界称之为“千古不朽的著作”{1}。陈望道也是我国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1915年赴日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于是开始抛弃当时非常流行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幻想;回国后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译者:陈望道)在上海正式发行出版;同年12月,陈望道正式接编《新青年》,坚决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作斗争,不断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内容。20世纪是风云变幻、思潮涌入的时代,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且“学界泰斗”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从而掀起我国空前的美学热潮,陈望道在1926年出版了《美学概论》一书,成为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勾勒出现代美学基本理论框架的学者。作为草创时期的一本普及性的著作,《美学概论》对中国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和传播,其功不可没。

  二、《美学概论》的历史语境及其纲要

  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由被动地闭关锁国到主动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以及思想文化,而且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时期,加之向来中国的文化和知识与政治关系密切,所以,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需要。当传统面临西方思潮的冲击时,选择哪条路,继续弘扬传统还是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是摆在当时许多学者面前的难题。陈望道先生敏感地意识到“五四”的热情只是一种政治冲动,美学恰好是西方、现代和传统的一种结合,而这个时期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出发,总结和借鉴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将西方的理论引入亟待建设的中国社会,以求树立当时社会所需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目录来看,全书有七大章:美和美学、美意识概论、美底材料、美底形式、美底内容、美底感情、美底判断,各个章又细分若干小节。若要形成一部完整的书,其章节必定显现某种内在逻辑。

  (一)首先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必然要确定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纵观同时代的三本美学原理书目,其余两本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1927)和吕的《美学浅说》(1923),可以发现,他们建立美学体系基本都是沿着“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态度的性质――对‘移情’理论的理解――美的形式原理――美的种类――审美与生命的关系”这样的逻辑关系来进行书写的。尤其是初创时期,对于美学的定位就分外重要。从陈本来看,将美学定位为一种美的学问;美学的研究对象为“美、自然、人体、艺术、美感、美意识等”;美的性质有两种:客观方面的“具象性与直接性”,主观方面的“静观性与愉悦性”;对利普斯的理解是“投入感情与对象中”;美的形式原理是“反复与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将美的种类分为“崇高、优美、悲壮、滑稽”;最后认为“美源自人类的本性,即‘人底心’”。这是根据目录进行的总括。陈望道先生将美学的研究方法定位为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如果研究“美是什么”“真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这类抽象的问题,是哲学上的事;然而美在自然人体艺术上具体显现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这美的必然是我们人类的感官和神经,也就是说是“人底心”。关于“怎样为美”的问题,需要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美的研究对象为美、美感、自然、艺术和美的意识,对于美的研究要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美本体,对美感的研究要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审美的心理过程、规律,对于艺术和美的意识就要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审美发生的原因、审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审美的价值等。

  (二)就全书来看,可以看出,陈望道先生对于“美感”的关注:整部《美学概论》都与“美感”相关,并不直接回答美的本质问题。美感与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学者的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仍然是大家争论的热点。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和美不是一回事,美感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直观性,美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而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感是关于美的具体直接显现,弄清楚了美感的问题就清楚了美的性质了。在这个时期之所以陈望道先生关注美感,一是大概先生的美学也深受修辞学方法论的影响,认为弄清楚美感的问题要比美是什么这样的本体论更为重要;二是当时学者们大都受利普斯“移情论”的影响,所以关注“生命――人格――感情”,这也是贯穿其整部书的一条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meixuelw/17348.html


上一篇:美学论文发表逃离的生存美学
下一篇:美学论文发表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