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人力资本投资与制度供给创新

发布时间:2021-01-12   |  所属分类:人力资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如何改善制度供给,从而为精准扶贫助力,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人力资本投资与制度供给创新

  关键词:精准扶贫;人力资本

  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需要精准施策。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呢?第一,提升农村教育投资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基础教育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升农村的文化水平,能够补齐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短板,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短,还能提高农民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能力。第二,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精准扶贫要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培训掌握第二、第三产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增加收入,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有助于农民参加理财,增加财产收入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农民在农闲时候从事其他收入的能力,有助于农民看书学习,增加他们的幸福指数。第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科技投资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一、精准扶贫中出现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首先,贫困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不高。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贫困地区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完不成学业的情况很多。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低、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差距巨大,教育质量低,职业教育落后,造成农村孩子的竞争力不够,从而他们就业升学比例很小,极易诱发贫困的代际转移。其次,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低,大都从事第一产业,缺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技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文凭、轻技能”,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不愿从事一线工作,导致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就业旺但招生难,贫困地区大多是山区、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交通不便,政策措施不力、思想落后等形成经济贫困。再次,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小于发达地区。在39所“985”和112所“211”大学中,东部分别为26所和71所,占比66.7%和63.4%,中部为6所和17所,占比15.4%和15.2%,西部分别为7所和24所,占比17.9%和21.4%。呈现东部密集,中西稀疏的局面。2017年公布的42所双一流中,39所“985”高校几乎全部入选,仅剩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中西部高校。

  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

  首先,提高贫困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以及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经费的及时到位和财政支付的不滴、漏、跑。提高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和教师素质。鼓励城市农村互换,师范生支教等。其次,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要以脱贫核心技能为培养目标,提升贫困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设计计划和方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精准扶贫。最后,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加强高等教育弱势群体政府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改善高校软件资源建设,改善教师待遇,优化教师发展条件,积极引导高校准确定位,为区域高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民间资源向高校投入。加强中西部高校的综合实力,改变它们的培养理念和办学思路,对中西部高校要扩大支持范围。如在遴选“211计划”高校时,可以扩大中西部高校的入围数量。给予地方高校某一学科特色发展的机会。针对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人口的多少,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可以进行科学的论证,使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在布局上更加合理。

  三、精准扶贫中的制度供给与创新

  在长期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经过各地的实践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支持精准扶贫的有效制度供给与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

  (一)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贫困识别和动态调整制度

  在进行扶贫对象识别的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反复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识别方法和制度安排。一是以全国大样本居民收支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全国和各省的贫困人口数据,然后对贫困人口数据进行分解,开展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工作;二是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运用可观察的多维贫困数据指标和方法,使贫困识别更加趋于精准;三是建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将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户剔除,将符合条件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纳入,从而做到应扶尽扶。

  (二)发挥制度优势,建立了上下联动、多元并举的扶贫治理体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历史课题,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力而有效的扶贫治理体系。首先,强化扶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了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2015年以后,中西部省都建立了以省委书记、副书记担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中西部22个省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从而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的格局。其次,明确扶贫开发、减贫脱贫有关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责任,充分运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资源推进扶贫开发,提高不同部门的协调互动和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实施精准扶贫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扶贫开发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强有力基层组织发挥作用。运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织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参与扶贫,不断拓展多层次扶贫协作的有效途径,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举全国之力,全民动员,成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还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形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2015年,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了 “万企帮万村”行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运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对象实施帮扶。到2017年底,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达到3.43万家,帮扶3.57万个村的538.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企业共投入433.48亿扶贫资金、公益91.2亿元,帮扶41.7万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为44.2万贫困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四、探索和创新出一系列更为有效的扶贫方式和制度安排

  从制度供给的角度看,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扩大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动空间,将原有制度无法吸收的潜在收益内部化,从而改变现有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行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要改变传统的扶贫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扶贫,变输血式为造血式,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来说有“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于地理位置险恶的地区只能通过异地搬迁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致富。

  五、结语

  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收益表现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产出率増加、劳动者素质提高,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变和优化的基础。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旧的传统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新的现代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国民收入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施红著,2018,精准扶贫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春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liziyuanlw/22593.html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公共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