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几点体会(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它将班级与小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看待;将教师与学生作为社会中的角色看待;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活动。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的成员应当恰当地分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三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当然,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将成为人生发展中的一种丰厚回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作铺垫,没有基础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

总之,通过这段日子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那就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2818.html


上一篇:试论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下一篇: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