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书院人文教育及其实施探析(3)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尽管如此,书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徒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是相当重视的,这使得书院人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书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养清心寡欲的儒学教徒为目标;书院亦不是纯粹的文官训练营,不以培养追名逐利为终生目标的势利之徒为任务。书院教育应该通过完善生徒道德,进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体现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为此,书院学者们往往将这种人文追求与社会政治、日常人伦结合在一起。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科举是几乎将儒家经典知识权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将文化话语权转化为政治话语权的必经之途,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进的追求。因而,为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书院大师们认为士人必须在研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举之学,即所谓立志。朱熹说:\"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8] 明代王阳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举业\"与\"德业\"并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说:\"是非举业能累人,人自累于举业耳。举业、德业原非两事……其于举业不惟无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举业为德业,不离日用证圣功,合一之道也。[9]

此外,不少书院的创建者或修复者则进一步认为生徒努力学习\"有本之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能提高科举及第的机率。广西洛江书院要求生徒全面研习《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不但自然会形成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还能在场屋竞争中稳操胜券。饶拱辰创建巴东信陵书院以后,反对书院生徒\"惟是习文艺、取科第为富贵资\",注重在讲明义理和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成为学问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这样能使\"其文艺必能卓然自树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为乡党所倚赖而矜式\"[10]。

书院教育的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应试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台湾《海东书院学规》云:\"\"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11] 以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教育寓于科举应试教育之中,应该说这是书院科举化背景下,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自我调适,以适应生徒普遍读书应举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在明清社会科举化的背景下,书院依然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不仅造就了诸多学术人才,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正如邵采廷所言:\"自帖括义兴,学校之设名存实微,若夫求论几深,征核日用,动静有养,德艺不遗,其人其学多出书院。\"[12]

书院不仅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提升到绝对主导的地位,并将其贯彻到书院的各个层面,使书院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质。书院教育强调生徒道德的完善和治国、平天下能力的统一,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书院所倡导的人文教育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

收稿日期:2006—02—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书院办学模式与现代大学管理改革研究\"(课题编号:XJK01AG02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立项资助课题\"书院与学术学派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4YB050)。

【参考文献】

[1]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四),白鹿书院揭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894.

[2] 朱熹.朱熹集(卷七十八),静江府学记[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4076.

[3]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七),文录四.万松书院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53.

[4] 胡培翚.六室文钞(卷八),泾川书院志学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2002:455—456.

[5] 许完寅.桐乡书院记,桐乡书院志(卷六)[M].清末活字本.

[6] 邵长衡.青门旅稿(卷四),嵩阳书院记[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330.

[7] 朱荣贵.学规与书院教育——以宋代书院为例[M].中国书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26.

[8]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长沙:岳麓书社,1998:219.

[9]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七),白云山房问答[M].清道光二年会稽莫晋刻本.

[10](湖北)饶拱辰.巴东信陵书院记,巴东县志(卷十五)[M].清光绪六年刊本.

[11] 刘良璧.海东书院学规,重修台湾府志(卷八)[M].清乾隆年间刊本.

[12] 邵采廷.姚江书院记,姚江书院志(卷上)[M].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2825.html


上一篇:关于青年社区干部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语文教育职称论文浅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语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