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浅谈核心翻译理念对文学翻译的有效性(2)

发布时间:2014-01-18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Gentzler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在过去20年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揭示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规范,以及这种限制因素对译者的影响。自从1972年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正式提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概念之后,翻译研究就开始关注目的语情境下的各种因素,发展出了多元系统论、文本操控理论以及后来Bassnett和Lefevere提出的翻译的“文化转向”观点等等。文学翻译研究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研究,而成为一种文化互动研究。显然,功能理论顺应了翻译发展的潮流,为文学翻译研究从翻译目的和功能的角度提供了新思路。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虽然Vermeer强调忠实原文也是大多数文学译者的目的,但是忠实法则是从属于目的法则的,当翻译目的和忠实原文发生矛盾时,译者显然无法忠实原文。

  Vermeer把原文作为一种信息提供,忽视了原文的整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说,Kohlmayer、陈大亮等学者批评功能理论会牺牲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限制译者诠释文本的全部意义是有道理的。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而翻译出来的东西是否具备充分的文学性?这成为一个问题。为了限制目的语文本功能的合理范围,尊重原作者的意图,Nord补充了忠诚原则。

  但是,上述学者所指的“忠实”和Nord所说的“忠诚”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译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译者同翻译行为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显然,Nord并没有解决忠实的问题,反而引入了“忠诚”这个新的道德范畴的问题。

  但是,当各参与方的目的不一致的时候,译者应该忠诚于谁呢?Nord的忠诚原则只是说要考虑翻译行为所有参与方的意图和期望,并不是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比如,当作者意图和译本功能发生冲突时,译者只需对改动原文作出解释而已。可见,功能理论始终站在实现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的立场,当译本功能与作者意图发生冲突时,忠实原文则无法实现。

  其次,对于翻译策略的问题,上文已经提到,Vermeer的目的论是主张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具体的翻译策略由译者决定。而Nord也主张是运用面向源语文化的文献性翻译还是运用面向译语文化的工具性翻译主要由译者决定。但是,Nord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不存在中间道路。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却不能排除中间道路的可能性,纯粹的文献性翻译或是工具性翻译许多时候是不可行的。

  比如上文提到的《红楼梦》的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虽然很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有时也会采取归化翻译手段。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虽然以归化翻译为主,但也有很多地方保留了中文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表达。像Newmark、Nida等学者虽然也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方法,但他们也都认为两种方法只是渐变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中间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

  最后,对文学翻译还有更多的要求,如同Nord所说,译者不仅要转换原文本信息,而且要转换表达信息的具体方式。译本应该是独立平行的艺术作品,能在另一种文化里存活。译本应该复制原作的文学结构,体现原作的美学效果,丰富目的语语言,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价值,等等。这些要求都不是实现一个特定的翻译目的和功能所能够全部解决的,当然,可能也不是任何一个翻译理论能够全部解决的。

  三、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以原文为依归,通过对原文的分析经过翻译过程译入目的语的翻译。而功能理论则是以语用为起点,以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为标准的翻译。站在目的语情境的立场上,功能理论更关注文学译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文学翻译的可能性,能够更客观地解释一些有违传统文学翻译标准又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翻译现象,拓展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范围,也提高了文学译者的地位。但是,当翻译目的和文本意图发生冲突时,译者显然无法忠实于原文,这就可能会导致无法诠释原文的全部意义,忽视了原文的整体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7076.html


上一篇:人文教育论文发表浅论巴赫金诗学狂欢式特征
下一篇:教育评职论文发表简述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