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职论文发表简述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教育评职论文发表,期刊杂志网,人文教育,英语教学,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
语言有着多向度的功能。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思维,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它还有多重内涵,具有文化、审美、心理等意义。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反映着自身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蕴藏着该民族对生活本真的思索,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特定的意识形态。
语言的多维度决定了我们大学英语教育的多重目标与任务。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锻炼与英语国家人们的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体察、反思表层语言结构下的深层文化和思想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宽阔的文化视野,对人生百态的洞察力,形成独立宽厚的人格,形成对家、国、世界的责任感。这就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大学校园市场精神泛滥。不少学生在一、二年级就开始逃课,做兼职。所谓的兼职与专业毫无关联,大都是发传单,销售,淘宝。
有些甚至声称自己大学里几乎没上过几节课。这些都使”阳春白雪”的人文精神远离校园。英语教学也在劫难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由于其历时长期性、作用隐蔽性的特点逐渐被英语教学的工具性替代。为了达到用人单位对外语应用能力的片面要求,学生只为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在短时间内速记单词,短语,句型,并不重视平时课堂的点滴积累,更忽略各种真实生活材料及文学材料的阅读。
对课文的理解则局限与语言语法知识点,对课文中蕴藏的深意和文化差异并不深究。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也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课文思想的倾向。对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不作到位的发掘,一语带过甚至忽略不计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厚土的英语学科却沦为了工具性的辅助学科。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六年,深感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虽巩固,但言语乏味,思想单薄,写出的文章也都是四六级式的三段论,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文辞干瘪,观点陈旧。谈起理想、信念更是茫然不知。
这样的状况令人堪忧。当下我们都提倡要人们“活得有尊严”。这个“有尊严”绝不仅仅囿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渴求。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对目的语国家传统文化思想的深人阐释,使西方文化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篇章传递到学生的心灵,赋予人生以意义,让他们不再感到人生的虚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是不可或缺的,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已势在必行。
2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方法和途径
2.1教师自身人文理念及素养的提高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情怀与素养是将人文性渗人英语教学的前提。教师应甘于坐冷板凳,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如果芙语教师没有博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对教育乐于奉献的精神,那么即便其在英语知识技能上造诣再高,也难以引发学生的精神归属感。
实际上,在我国教育中专业划分过度精细,导致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专业方向单一,不是英语文学专业的教师很少在英美经典作品阅读上下苦功,导致对教材中的人文思想理解不够,使一些闪耀着西方人文情操的作品只能给学生肤浅的理解,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由此失落。因而我们认为芙语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十分必要。课堂中的人文渗透
1)讲解阐释法在教授文学性较强的课文时,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中一些语篇如:“Chooset。BeAlone。npu印ose”,“TheTempta-tionofaResPectfulWOmall”等,因是英美文学经典作家的作品,比较晦涩难懂,每词每句都有深意,所以需要教师对作家的背景,语词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文章主题加以详尽的阐释。
2)探讨辩论法在教授显而易见的引发人生价值观思考的篇章时,如:新编大学英语中的“Nature。ndNurture”,“Re且eetions。nLife”,“Language”等单元分别讲述了先天与教化,老年与青年,语言的双重性等人生重大母题,需要教师以不偏不倚的姿态,引导同学通过讨论、辩论、对话、反省等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内化,最后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评点分析。
3)差异比较法教师对于教材中体现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之处要进行系统梳理比较。如:英语中有些谚语和中文背道而驰,有些则不谋而合,还有些则异曲同工。这时若教师能将异同进行比较,就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开拓文化视野。又如中西方神话与传说虽然人物原型不同,但都表现了原初人类对世界的起源,生命的奥妙的探索,对这些异同做一梳理,可引发学生对普世生命价值的思索。
4)阅读理解法教师不可受教材的束缚,只教授书里的内容。有必要在课内涉及,并在课外要求学生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源头如《圣经》和《希腊神话》等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某些篇章时对里面涉及的典故不至于束手无策,一头雾水。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直观的理解。此外应要求学生将英文报刊纳人日常阅读材料,并在课堂讨论中加以评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事件的醒觉和关注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71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