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核心期刊发表谈社会转型和消费社会化(2)

发布时间:2015-03-08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首先,那些过分超前的消费者(一般以收入居于中上游的年轻人群体为多)会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陷入“赚钱——还债——再赚钱——再还更多的债”的怪圈当中。从长远来看,这又不利于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过度超前消费者的父母为了为子女支付高额的费用,往往将自己日后用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费用提前支出,而这又不利于他们晚年的生活保障。

  消费失范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而且也无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必须对消费者进行再社会化以便其确立新的消费观念。而新的消费观念的诞生却有赖于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再发掘与再利用。

  二、中国传统消费观及其现代利用

  一部人类的历史,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一部消费史。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消费者:消费的历程从我们出生开始,直到死亡。中国五千年悠久的社会历史中蕴藏着丰富的消费思想,对这些理念进行一番清理,取其精义、去其糟粕对于我们摆脱消费失范的困扰,建立一个和谐的消费社会将会大有裨益。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消费观主要有:

  1.等级消费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基本线条。这种社会等级秩序不仅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秩序中,而且也存在于消费实践中。孔子就主张按差别进行消费,绝不允许“僭越违礼”;荀子也要求“节用以礼,消费等差”;管子主张:“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虽有贤身贵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无其禄不敢用其财。”

  按这种消费逻辑,封建贵族可以“吹笙鼓瑟以塞其耳,雕琢刻镂以塞其目,五味芬芳以塞其口”,豪华奢侈不为过,而老百姓则“夏不宛喝,冬不冻害”,维持基本生存即可。可见,这种以“礼”导欲的方法,只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需求,而对普通大众来说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奴役。

  2. “崇俭抑奢”消费观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崇奢”,但“去奢从俭”一直是中国传统消费观的主流,中国历来以节俭为美德。从诸葛亮《戒子书》中讲“非淡薄无以明志”,到一千多年后司马光的“戒子书”——《训俭示康》,一直都是在谆谆教导后辈要厉行节约。

  为了将节俭的意识灌输到社会中去,统治阶级倾向于将消费问题与社会伦理道德捆在一起。“节俭为善,奢侈为恶”就成为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消费伦理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由此,在消费观上,主张节俭、反对浪费就成为传统经济伦理文化中基本的主题。

  应当说,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消费品尚处于短缺阶段,节俭而非奢侈的消费能够保证生活必需品的最低供给,从而保证封建社会中劳动力的生存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秩序。

  3.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消费观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这句话最早出自《礼记·王制》,意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衡量收入以决定支出。中国人向来信奉“无债一身轻”,在日常消费实践中也尽量避免出现“寅吃卯粮”的局面。

  这种谨慎的消费观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相关联的。一方面,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的产出率较低,经不起也没有过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供消费;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极为脆弱,易受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老百姓必须手有余财以备不时之需。因而,为了应付将来的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必须将收入留存起来而不是随意挥霍。

  4.从众消费观

  中国人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上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太过张扬。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物资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在消费上体现个性;另外,也是由中国社会的消费生态决定的,“枪打出头鸟”,任何在消费上与大众相距甚远的行为都会受到传统道德的谴责。因此,在消费行为上,传统中国人大都采取了随大流的策略。

  5.知足而乐的消费心态

  “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提炼出的生存哲学。作为一种生存哲学,“知足而乐”也被移植到中国人的消费实践中。孔子就经常向他的弟子赞赏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时,物质上消费的知足有利于引导人们向更高的精神方面的消费迈进。

  可以说知足而乐的消费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无限的消费欲望与有限的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也有利于人们摆脱物质主义的羁绊,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简要叙述。应当说,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既有其合理的要素,也存在诸多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掘取其合理内核,剥离其历史尘垢,以便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消费社会化: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必然选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3742.html


上一篇:编辑部联系电话解析和谐社会和私权勃兴
下一篇:cssci和核心期刊分析移民妇女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