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社会科学论文"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势量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6-01-14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社会科学论文发表了"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势量化分析,我们通过建立人口变化趋势模型、最优胎数模型以及运用模拟法,发现新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对教育事业,就业以及养老方面一定程度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科学论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论文,生育政策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落后,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提倡“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我国的人口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1]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快速上升,全社会抚养老人压力巨大,空巢家庭、失独父母、养老金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不足,新生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备受关注的“单独二胎”新政策终于尘埃落定,它能否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呢?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2 问题的分析

通过六次人口普查,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的30年间,人口成大幅度增长,第三次(1982年)人口已突破十亿。自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后,人口增幅明显下降,且在第四次(1990年)后有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限制新生儿的数量,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4]然而三十多年来,持续的对新生儿数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年龄结构类型。建国伊始,我国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鼓励人们多生多育,以及“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时,我国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年轻型。二十世纪70年代逐步实行了计划生育,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我国结构类型已为向成年型过度,在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结构类型已转变为成年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五次(2000年)与第六次(2010年)普查结构类型均为老年型,我国出现了老龄化危机。[5]伴随而来一系列问题,如“失独”、“空巢老人”等养老问题,劳动力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新政策的推出势在必行。

3 问题的解决

我们试图建立人口模型在最优胎数问题中,为实现人口结构最理想健康的分布,解决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现象,综合考虑环境资源限制、教育宣传、家庭经济负担三个方面问题。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和新人口政策即“单独二孩”,我们设定结果为1孩(P1)、2孩(P2)和多孩(P3)。这三个因素作为措施层元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层。很明显,这三个方案与所有准则都相关。将各个层次的因素按其上下关系摆放好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同时,为了方便后面的定量表示,一般从上到下用A、B、C、D代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从左到右用1、2、3、4代表不同因素。这样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图。

最优胎数选择模型图

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如下表所示:

A B1 B2 B3

B1 1 3 5

B2 1/3 1 1/4

B3 1/5 4 1

精确结果:权向量ω=(0.607,0.127,0,264)T,最大特征根λ=3.001,一致性比率CR=0.00086<0.1,不一致的结果在允许范围内,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

2. 对B层进行分层并建立矩阵:

B1 C1 C2 C3 B2 C4 C5 C6

C1 1 1/5 7 C4 1 5 1/9

C2 5 1 3 C5 1/5 1 3

C3 1/7 1/3 1 C6 8 1/3 1

B3 C7 C8 C9

C7 1 7 1/9

C8 1/7 1 3

C9 9 1/3 1

经检验可知,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P1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31+0.127*0.305+0.264*0.322=0.312

P2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58+0.127*0.303+0.264*0.288=0.468

P3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11+0.127*0.393+0.264*0.390=0.220

决策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0.312,0.468,0.220}

又CR=(0.609*0.001+0.127*0.0005+0.264*0)/0.58=0.001<0.1,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即{0.312,0.468,0.220}可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各方案的权重排序为P2>P1>P3,即“生二孩”为最优解。即在没有国家政策干预下,综合经济压力、生活环境限制以及生育意愿的作用,生两个孩子为中国家庭的最佳选择。不妨大胆假设,如果把计划生育转变为自主生育,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放开政策,也可逐步实现符合中国国情及家庭意愿的“二孩”。再者,通过查找资料,未来自主生育有其可能性。[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6858.html


上一篇:地域文化论文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社会文化论文高校在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