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职称论文范文浅谈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与路径
关键词:社会学职称论文范文,核心期刊发表,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战略,路径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社会各界改革愿景调研报告》2013年1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受访者认为政治体制是最紧迫的改革领域,而选择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占比分别为33.8%、13.8%、7.2%和3.8%。同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4.4%)认为改革难度最大的领域是“政治体制改革”,其次是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占比分别为20.9%、10.8%、6.2%和3.2%。所以,社会体制改革是公众认为中等难度和中等紧迫的改革,比较容易率先突破。
社会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的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设计好,才能够实施好。未来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一样重要,既需要独立设计,又需要协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以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为目标,以培育社会对话主体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实现社会领域多元主体(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等)良性博弈,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人民的社会权利,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人民社会。
切实从内部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外部加强社会建设
进行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厘清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和相互作用,切实从内部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外部加强社会建设。
一方面,要处理好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面对社会公共问题,市场机制与社会可以共同行动与相互促进,协同共治,共同发挥它们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社会可以有效弥补市场自身的局限和不足,约束和监督市场机制的运行,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部分社会公共问题。在市场主体与竞争机制的支持下,社会的力量也将大大增强。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整体看来,政府和社会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在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方面能有效弥补政府失灵。许多社会公共事务不宜由政府插手,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增强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其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简单地照抄西方国家的社会体制模式
要从国际视野看社会体制改革,不仅要看清社会革命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同时要看清社会体制改革与国家体制之间的关系,不简单地照抄西方国家的社会体制模式,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出发点。
首先,社会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从国家社会向组织社会转变。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下,我国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体制模式,造就了“国家—人民”两重主体的“国家社会”。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国家与社会在观念上和实体上相对分离,实现从国家社会向(社会)组织社会的转变,形成“国家调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动员人民”的“国家—(社会)组织—人民”三重主体的“组织社会”,这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社会体制改革要适应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从零敲碎打向系统推进转变。社会体制改革不同于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不会改变一国的社会制度与国家体制,因而要敢于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大力发展和完善与市场、政府“三足鼎立”的强有力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改革不能总是修补式地亡羊补牢,零敲碎打的社会体制改革应该结束了,现在到了系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总体上设计好既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套,又自成体系的社会体制改革。
认清挑战和机遇,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认清我国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不失时机地有效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给科学发展实践提供另一个层面的有力保障。
我们认为现阶段面临九个方面的重大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巨大流动人口的无根状态、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趋势、人民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网络社会的传播、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失范引发风险、老百姓对懈怠改革很担忧。与此同时,还存在八个方面的重大机遇: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要求、改善民生的新要求、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探索、社会组织地位的初步确立、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社会各界对推进改革充满期待。这些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体制改革紧迫性和方向性的认识。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我国社会各界改革愿景调研报告》在2013年1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担心改革成为一个口号。有人说,过去政府也一直说要改革,但总是“说的多,做的少”,“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心存疑虑。还有人担心改革被泛化、虚化,甚至被利益集团所利用,打着改革的旗号,“改革别人,发展自己”,成为逐利的工具。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红利轮,毫不动摇、毫不懈怠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70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