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职称论文范文浅谈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与路径(2)
有的放矢,决不搞花拳绣腿
准确判断、分析我国社会体制的现状和问题,把握现阶段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质,决不搞花拳绣腿,实施有的放矢的社会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体制形成经历了五个时期,分别是过渡时期社会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制、社会体制被动调整时期、社会体制改革主动探索时期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进入的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时期。
目前我国的社会体制架构为“两基四纲多维”模式,所谓“两基”是社会体制建设的两个基础性目标,即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四纲”是指构成社会体制的四个基本体制机制,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多维”是指支撑起四个社会体制领域的多种结构性设计要件。
尽管和过去的社会体制相比,近年来的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体制框架仍不完善。首先,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存在惯性依赖,旧有的体制因素仍然保持着制度惯性,继续影响着社会管理体制的运行,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错位”、“缺位”、“越位”现象频发。第二,社会风险调控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工作呈现出“后置管理”状态。第三,社会力量的社会参与深度和广度不足。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分配机制不合理。第五,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碎片化”问题严重,财务可持续风险凸显。这些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原因和内生动力。
以长看短,搞好总体规划
要以长看短,在明确社会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和历史任务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
社会体制的基本元素主要有参与主体、参与行为和体制目标,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行为主要体现为提供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和化解社会矛盾等,体制目标主要是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共融共生,三者共同构成社会体制的逻辑整体。
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体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和一个保障体系,微观层面社会人和家庭是基础,中观层面社会事业和社会组织是纽带,宏观层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调控手段,社会领域的法律和秩序是重要保障。
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社会,其主要特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构建理念,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以政社分开为核心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善治格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
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政府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责,公众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自治和他治协调配合,法治保障坚实有力,体制内单位发挥积极作用。到2030年全面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一致的社会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人民个人权利意识显着增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社会基本建立。
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委的方向管理,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以群众权益保障为重点,坚持自上而下推行和自下而上创新相结合。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
科学设计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根据目标和任务,科学设计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确保社会体制改革循序渐进,不走弯路。面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善治社会),社会体制改革应着眼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四大基本取向,以理顺政社关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的双线推进策略,通过公共投入高效化、服务管理科学化、资源分配公平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四轮驱动,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70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