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银行职称论文发表简述银行审计能力框架的建立(3)

发布时间:2014-02-12   |  所属分类:审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审计实施阶段是指审计项目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针对该项目的高风险领域或显示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依据审计方案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对实地调查中确定的缺陷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揭示审计发现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审计结论和意见,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内部制度健全性的评价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证据获取,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及工作底稿的沟通、总结审计发现及结论等。内部审计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该阶段完成的,它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阶段。审计终结是从实施检查工作结束到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下达为止的一段时间内所要做的各项工作。它是指对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大量而分散的审计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也是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全面总结。

  其主要工作是: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征求审计对象的意见,并修改审计报告,呈报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进行文档归档。后续审计是为了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大化,审计组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追踪落实问题整改的必要程序,审计整改情况调查和后续审计报告程序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对象往往会对一些问题草草整改,应付了事。进行后续审计则能对前期审计指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其整改情况,督促其按要求执行。阶段性的后续审计甚至可以看做一个内部审计循环的开始,作为下一年度审计计划的参考。内部审计流程图如下:

  (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审工作的质量;二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工作质量是基础,决定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又通过审计报告来反映。

  1.内审工作质量控制。

  对内部审计进行日常的质量管理,应当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即明确内审工作以及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工作目标,并对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职责到每一个审计人员。目标管理可以为内审部门负责人监督和指导内审工作提供一个框架,能有效保证内审工作质量令人满意。

  二是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见表2),这一环节也是内审工作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一环。

  三是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即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内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内审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内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做好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深加工。分析加工审计发现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从控制风险、提升绩效、增加价值等内审转型元素角度入手,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

  二是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审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内部风险,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和服务性,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

  三是审计结论要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能带感情色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

  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便于审计对象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五)审计成果转化机制设计

  为充分发挥内审在查错纠弊、服务管理、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运用,使审计工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台账,定期汇总归纳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加强对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对督促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彻底或屡查屡犯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适时采用通报、经济处罚等硬约束手段,有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扩大审计成果信息的报送范围,可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建立联席会议等机制,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促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成果的外部效力。

  三是建立审计信息服务改进管理机制。内审部门要通过对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提炼,建立审计案例库,为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撑服务。要深入挖掘风险成因、研究提升绩效手段,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反馈审计信息,提示风险和缺陷,促进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实现内审成果向管理服务转化,将审计结果转化为长效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jilw/7131.html


上一篇:会计师评职论文简述物流产业成本会计核算问题
下一篇:审计论文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