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0-04-09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小语种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体系,高等教育院校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建立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社会体系的常态化发展。基于此,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导向为切入点,对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小语种;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在多元时代的文化融合下,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产业链。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文化产业大多作为经济体系的发展前驱,经由政府的扶持,形成一种定型化的产业导向。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体系下的人才需求度较广,而作为人才补给的教育机构,教育体系设置的合理性、针对性等,则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结合文化产业的导向需求、自身教育发展形势、学生发展特性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的发展。

  1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际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国家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除了应用广泛的英语,各类小语种语言在市场中的优势逐渐彰显出来,其也代表着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形式来看,小语种课程设定仍处在逐步完善过程中,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较多的漏洞。

  1.1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目前多数小语种课程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语言储备能力,并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此类课程的实践教育,则无法在教育中展现出来,此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

  1.2教学内容设定不合理

  从文化产业的导向需求来讲,小语种隶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节点,其不仅服务于文化产业,更是以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为主体的。而如果在课程内容设定中过于偏向某一方面,则将令人才培养方向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加大人才边缘化培养的风险。

  1.3师资力量不足

  小语种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其不仅承担语言交流目的,更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与英语、汉语等主流语言相比,小语种的文化表现形式将更为复杂,同时也为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负担。多数学校教师对于小语种本身的认知度不足,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无法对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提升,进而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析

  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教学体系,而是将社会导向需求作为主体教育目标,确保人才可对社会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小语种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契合度,对各项教学环节进行核定,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教育目标,对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教育节点进行分析,如就业情况、内容设定情况、生源情况、师资队伍情况等。只有通过各方面的综合衡量,才可建立完整的教育培养机制,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指引学生的发展。学校应结合地方市场发展规律,建设相应的人才服务体系,为地方提供对接人才服务,防止发生人才外流。通过小语种的文化意识,为地方文化产业增添新的理论基础,打造新型文化产业格局。

  3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导向下小语种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

  3.1人才培养目标

  为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的价值,学校应设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探寻小语种专业中的价值资源,以确保整体教育工作开展的完整性。小语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效用,学生在日后岗位应用中,需以语言行为、肢体行为等完成相应的交流。为此,学校应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作为培养核心,让学生深刻地认知到小语种蕴含的文化与内涵,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新时代,“万众创新”是教育事业中一个发展方向,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来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应将创新创业纳入到课程体系内,依托于小语种专业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创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对小语种专业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以此推动小语种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2人才培养制度

  在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导,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对小语种专业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助。学校在建立培养体系时,应以专业教师、家长、辅导员为核心,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行为等进行多维度监管,如在校期间,教师与辅导员应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学生近阶段的学习变动情况,然后再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寒暑假时期,家长应起到相应的监管作用,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管制,确保学生不偏离预期的教育发展路径。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针对小语种专业在市场中的应用方向,建立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如依托于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场所,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践,可对理论知识进行印证,并深层次了解小语种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质量监控时,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专业发展特性,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监管,进而为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3.3人才培养内容

  3.3.1专业创新小语种专业的办学在社会市场中的应用仍属于小众区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无法对小语种传达的文化进行正确解读。为此,在建立专业体系时,应为小语种课程建构独立化的教学空间,即充分挖掘地方中含有的服务主体,依据服务需求,对专业各项教学内容进行设定,确保各项教育工作的完整性。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对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依据市场变化,开设新的小语种专业及课程,以便与小语种专业特点相符合。例如,在对日语、俄语、朝鲜语等课程进行教学时,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建构独立的教学空间,可将小语种专业与IT、经贸、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发挥专业教学特色。3.3.2课程创新在课程创新中,考虑到学生零基础的特点,如单纯地教导理论知识,将令学生产生枯燥的心理,而学生在初步接触专业知识时,虽然存在一定的新鲜感,但如课程本身过于单一,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导过程中,应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体系,而需依据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式教学,如将小语种国家的历史、文化等作为一种教学辅助,进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进行解读,拓展学生的视野。3.3.3教学创新教学创新则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基础上,融合信息化技术、先进教学理念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小语种专业与英语专业差别不大,只不过是英语专业的开设从小学时期便开始,而小语种专业则多是在高等教育中开展,从学习基础上来讲,将有一定学习难度。由于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偏差,学生已经形成一种跨文化意识,这也间接为小语种专业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便利。为此,在教学创新中,应主要以文化知识传播为主,建立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3.3.4师资团队创新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质量等将间接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采取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近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以建立完整的小语种专业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近年来,经济产业结构的稳态发展为小语种专业提供一定的发展契机,促使市场机制、教育机制相结合,才可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方向。通过对当前小语种专业体系教学的建构形式进行分析,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内容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确保形成正确的教学体系,对人才施行科学化教学,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伟珍.“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语“专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1):148-150,153.

  [2]李莲花.高校共享小语种资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路径的探索———以吉林省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19(7):1-2.

  [3]许丽丽,刘海娜,李想.企业需求导向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以小语种为例[J].学周刊,2019(16):186.

  [4]乔桂强,庞力萍.小语种旅游服务人才需求特征及成因解析———基于浙江国际旅游企业的调查数据[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91-99.

  作者:王莹莹 单位:衡水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1455.html


    上一篇: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
    下一篇:以考促学法在基础法语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