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对策

发布时间:2020-06-16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而后阐述了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将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

  1.个别家长支持课外阅读力度不够。从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来看:43.3%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是消磨孩子学习时间;39.9%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用处不大;84.1%的家长不会主动为孩子买课外书籍。由此可见,家长急功近利,对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漠,加之学校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无辜的“冷落”。2.个别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从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问卷调查反馈来看:6.5%学生从不进行课外阅读;18.9%的学生虽经常读课外书,但其中只有27.1%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80%的学生平均每天课外阅读不足半小时。由于目前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标准,农村学生学习视野不广阔,学习目的单一,课业负担太重,往往只埋头于题海而无法抽身进行课外阅读。3.个别学生获取好书的途径不多。四分之一(25.3%)的学生选择交换或从图书馆借书阅读;超过一半(50.4%)的学生喜欢网上阅读。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缺,所配备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十分有限,跟不上学生阅读的实际需求,加之很多捐赠或者配备的图书没有顾及到学生身心实际。总而言之,学生获取好书的途径不多,课外读物匮乏,阻碍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4.个别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掌握不够。19.1%的学生为考试而选择课外阅读,71.6%的学生为便于人交流或消磨时间选择课外阅读。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阅读方法的指导,考什么教什么;即使设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缺乏监管考核机制,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在这样的阅读目的驱使下,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5.个别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衡量教师教学技能的短视目标是提高学生分数,而课外阅读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数,所以缺乏长远和系统的安排、规划和考核奖励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学校宁可将资金用在教学设施的改善上,也不愿每年为图书室添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紧跟时代脉搏的课外书籍,不能长期有效地推广“大语文观”教学。

  二、农村中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对策

  1.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大纲》语文核心素养强调,中学生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必须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起到消化和应用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为课堂知识和技能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起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终极目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阅读氛围。一是政府要改善文化设施。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到“健身”和“健心”同样重要,如建设大一点的图书馆、文化中心等,辅以相应配套措施,多开辟一些阅报栏,举办“读书节”等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学校要创办家长学校。学校应真正落实“家长学校”的功能,定期举办亲子阅读活动、家长演讲活动,教育家长改变观念,提高读书品位,使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倡导亲子共读。倡导家长不管工作有多忙,抽空和孩子共同阅读,和孩子一起去欣赏那动人的图画和文本,在被孩子天性感染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真诚去影响孩子;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聊聊那本书,问问孩子读到些什么,有哪些疑问,是怎么想的。3.打造书香校园,形成爱读书的好风气。一是开展读书活动,合理阅读时间。学校要从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整体规划出发,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集会活动,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二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检测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检测机制,将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鼓励、引导学生多看书、多读书,树立“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阅读理念,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人生奠基。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但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他们的阅读欲望需要激发,阅读兴趣需要培养,阅读方法需要指导,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需要提高。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在各个层次、方面有所作为。

  作者:薛丽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1738.html


    上一篇:互动模式在劳动法教学汇总的运用
    下一篇: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