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中级职称论文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激励

发布时间:2015-08-05   |  所属分类: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农村小学教育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落后,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同城市小学教育相比也是有很大差距。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今天,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失也成为了农村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眼下,如何实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级职称论文,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

【摘要】现行农村小学教育中农村教师的角色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思潮和政府现行政策的影响,当前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扎根农村小学教育。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4,农村教育对我国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师的角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思潮和政府现行政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激烈的角色冲突。解决这些角色冲突的首选途径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她(他)们不能满足社会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者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这些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

首先是农村小学教师辛勤劳动与工资待遇的冲突。这是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冲突。对任何社会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农村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有相对高的报酬和待遇。农村小学教师弃教现象严重,弃教的教师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物价高、待遇低。教师弃教的直接后果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升学率低,学生缺乏管教、厌学弃学,等等。

其次,教员与家庭成员的冲突。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有责任田,作为教师,他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农村家庭成员,他们又要种田。尤其是农忙时节,常常是顾了家里影响了学校,顾了学校影响了家里。由于工资低,劳动复杂,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教师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一致,最光荣、最神圣的农*,Ttb学教师则是农村中最贫困的,被“穷”字压得最没有信心、最没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并且连及家庭成员。

再次,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与教师弱势群体的冲突。在所有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控制性是最低的。加之部分农民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对待农村小学教师的诸多问题上,受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一些轻侮教师的行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情况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其权利又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找不到自尊心和荣誊感,反而会有失落感和屈辱感。

另外,还有教师心理认知失调的冲突。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主体都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作出推论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归因将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如将自己的辛苦努力归因为自己将得到较高的报酬认知因素才可能是一致的,可是现实中教师工资并不高;若将自己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归因为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认知元素之间也是协调的。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较高的工资,社会上也尚未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即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处于心理上迷茫的状态。以上冲突如果不在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下进行转化,势必对农村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应合理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行:

(一)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

农村小学教师同其他人一样,积极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根据他们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动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动机诱导,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他们的教育工作这个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很大,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单纯采用管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法去管理教师是不行的,而如何激发他们自觉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结构已开展过一些调查,初步认为有以下需要:第一,社会生活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集体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帮助等政治进步的需要;第二,工作学习需要。包括工作需要(如希望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作出工作成绩),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等);第三,生活福利需要。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教育就业的需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oxuejiaoyulw/14813.html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杂志之教师面批的可行性
下一篇:教育期刊发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