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法治”有何内涵

发布时间:2016-12-05   |  所属分类:行政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法治校实质上是依法治国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只是其实践主体是高校,对象是高校的管理实务。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优秀高校法治化论文。

法制与社会

  摘要:高校法治化发展,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依法治教的具象化。“依法治校”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之策。从依法治校的价值内涵出发,明确高校依法治校的具体目标,寻找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求如何实现依法治校方法,推进我国高校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型校园的进程。

  关键词:高校;高校法治化;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举措。推进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是要严格依照法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就是要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1]

  一、明确“依法治校”的价值目标

  “依法治校”是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深化改革,依法治校不仅可以加快教育法治化的进程、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的职能转变,而且有利于全面推进全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依法治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将高校的日常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现高校的民主法治化,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甚至是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依法治校的实质内涵

  依法治校就是将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都纳入法治的轨道,其中“法治”的实质则在于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障。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实质应该在于以法律为手段来处理办学过程中涉及的各类社会关系,明确各类关系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从而对高校管理中政府与学校的权力加以限制,最终实现对权利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高校依法治校,就要严格遵守法律的原则与规定,依法进行教学活动;尊重保护师生的人格及其合法权益,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高校依法治校要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积极落实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二)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

  结合国内外高校的管理经验,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做到以下3点:首先,“依法治校”就是要依法理顺各种关系,以“法治”为高校的最佳管理方式,明确各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在处理外部关系时,要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明确高校本身的自主权,并能够依法接受监督,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在处理内部关系时,要理顺高校内行政与学术、教职工与学生、党政社团组织等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校管理始终在合法有效的轨道上运行。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核心。依法治校要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志治理学校,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领导人的意志与想法,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让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治理学校。其次,“依法治校”就必须遵循依法办事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就是依法办事。学校作为对内进行自主管理的行政主体,应该依法办事,正确行使各项行政权力。当然,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也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依法处理内外关系,这也是依法办事的重要表现之一。高校是一个资源极大丰富的集散中心,人员众多,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关系到高校管理秩序能否正常运行。高校依法办事的一个重中之重就是要依法合理地分配各类资源,通过制定人力资源与资财管理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保证学校各方的正常运转。最后,“依法治校”实质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对权利的保障。一方面要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切实尊重和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利。要依法给予他们保护权益的救济渠道,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公正评价;以人为本,以权利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的权利,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妥善调整并平衡好学校内部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要对权力加以规范、制约和监督。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依法治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尊崇法律的价值与尊严,切实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约和监督各项权力,保证权利救济渠道的畅通,杜绝一切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发生,防止权力被滥用;民主管理、民主立制,使得大多数人的意志得以体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guanlilw/17970.html


上一篇:民主视阈下公民政治如何参与
下一篇:政治与行政的改革思想有何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