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模式

发布时间:2019-05-21   |  所属分类:行政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模式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生涯规划就业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模式

  关键词:行政班级;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行政班级是入学时由高校根据每个专业人数为便利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而设置的基础单位。在现有基础上转向以行政班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创新点。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自身充分认识、对大学合理规划,且学且思,且思且行,且行且学,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一、当前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实效性不足

  当下实施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年级为界定,以专业为基准,实行大班授课,少则百人左右,多则五六百人。由于受众较多,且为开放式授课,受众群体并不一定能立刻认知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自身长远发展的影响;在讲授中授课形式枯燥、内容相对单一,考核易通过,大部分学生“人到心不到”;虽然授课教师踌躇满志,抱以极大期望,现实却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认真听课。可见,实效性方面明显不达预期。

  (二)系统性不强

  授课时数安排的影响,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仅作为限定选修课。每学期1-2次授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提交讲座报告,学期内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也随之告一段落。教学大纲的系统性不强,学期与学期之间连贯性不够,课程与课程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衔接,教师授课未能结合学生实际使得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每学期难以准确把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未能很好根据理论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三)互动性不多

  部分教师由于辅导员工作经历或从事就业工作时限不长、对授课学生认识不足、对专业理解不深、与用人单位接触不够,实地参与推荐学生就业不多、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堂上讲授时缺乏典型、鲜活、能震撼学生的实践案例。授课以理论讲授、观看视频为主,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多,授课结束后可能与学生在大学期间再无交集。由于缺少互动,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也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未能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并作出分析和评估。

  (四)主动性不够

  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授课教师由于得不到期望的回应而逐渐淡化主动,学生由于对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解不透而敷衍了事;整体表现为双方都缺乏主动性,交流不充分,过于期望对方首先主动作出转变。其原因之一在于当前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了解、熟悉对方,加之一两次授课就结束,彼此熟识度不高,缺乏信任的基础。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主动了解、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不愿主动就学习生活、远景生涯规划和就业意愿敞开心扉。

  二、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往灌输性、大班制为主的方式,代之以相对固定的、小班制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其意义在于:

  (一)注重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理论归根到底要能指导实践,理论要在实践中应用并充分体现其正确性。通过实践的应用反观理论在运用过程中的实际成效。马克思的实践论指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不只是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也不仅是讲解就业指导的实用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大学实践中:对自身的认识、对专业的认知、对职业的选择、对情感的管理、对人生的思考等。以行政班级为基础教学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模式,讲求小而稳,充分保障授课实效性。固定的小班制模式将保证受众群体最广的覆盖面,教师能全局掌控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确保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进步、成长或消沉、颓废,能应对学生的变化,以便让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付之检验。通过课堂学习、教师讲解和实践运用,丰富大学生活,突出实效,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二)增强系统性

  系统是由部分构成整体,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生涯规划主要涉及大学阶段的自我认知和全面规划,就业指导主要是正确择业就业理念的树立。贯穿大学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需要形成有机系统,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密切联系,在不同学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能及时根据学生实际主动作出适当调整。以学期为时间节点、以既定目标为导向、以学习能力为主、以社会活动为辅建立符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的有效模式。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存在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构成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构成系统要素的是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内外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大成效。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对象也就是系统的主体之一,内部主体就是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包含服务对象所在的学风环境、寝室氛围、家庭因素、专业预期发展等。充分根据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主体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变化,依据大数据的比对,不时分析、反观自身;对主体的综合素能开展评估,在预期的系统框架内适时、适当作出动态调整。

  (三)强调互动性

  互动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中的互动是指教和学中讲授者与受众者之间,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双方积极、有效、充分互动能促进相互的信任、信息的吸收处理等。在单一、单向的教育中,可能会导致仅为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愿意关注受众群体。对此,教育工作者应以宽仁、友善、欣赏、鼓励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群体。由于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交流,因此需要讲授者居于主动引导角色。虽然互动强调彼此双向作用,在实际中学生往往会因不关注、不重视而放弃主动交流,但在择业就业选择中又因准备不足、犹豫不决,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仓促决策。对此,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耐心、及时、有效帮助学生。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课余,关于学习、生活、工作的互动将有利于双方思想的交流和认知的深化,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三、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措施

  (一)突出分层引导

  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与大班制授课模式相比,其人员相对固定,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期间中均可与其建立密切、亲和的关系。在实践中对学生分层引导以便在充分发掘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应对不足。首先是详尽完成对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学生家庭情况、特长、性格、学科优势等基础信息的掌握将有助于在大学期间对学生的引导。知彼,是辅导员或就业工作者首要完成的艰巨任务。其次,合理构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框架。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搭建横向、纵向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框架。横向以同年级、同专业在每学期、每学年以既定目标和个体目标为参考,结合时间跨度,以目标完成导向为考核。纵向以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发展变化为参考,通过优秀、成功、正面的实例,或者消极、负面、需要吸取的教训,加之随时间推移、阅历增长而在思想上发生的悄然变化,突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引导、分步实施、分类管理。

  (二)注重讲授实效

  学习必要重视和讲求效果。虽然参与了学习,但是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收获不大,甚至所学与所需相去甚远,则得不偿失。在小班讲授和分层引导的基础上,授课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讲授者要尽快熟识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归类引导,避免大班制讲授中师生之间较为陌生,不知其名、不知所云。二是具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讲授。这正是学生所关注和需求的,也能直击学生的痛点。在讲授中,不同目标的学生相互以第三方角度审视和评判他人的选择并与自身作比较,在动态中做出适当调整。三是提升师生获得感。讲授的内容恰是学生之所需,教师深感欣慰,努力的付出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学生得以释疑解惑,认同教师、喜欢教师、乐于学习,更愿意在实践中融合所学。

  (三)课上课下互动

  充分交流能增进彼此了解和互动。互动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共同爱好等。互动的基础是双方之间的信任和需求,互动的环境和氛围轻松愉悦,互动的结果在于问题的解决和信任感的建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生有共同的目标,交流互动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还在于课下网络交流;长期持续的互动为打开学生心扉提供有利契机。这种跨越师生代际关系的有益互动发展成近乎朋友关系,能有效弥补单一教学关系的不足,促成良好的、和谐的、信任的发展关系。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彼此少有隔阂,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并促成目标的实现。

  (四)精准定点定位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在其脑海和内心深处隐藏着最真实的想法,师生在面对现实状况时都可能会言不由衷。在组织架构和系统服务中,从大班制到小班制,小班制到分层分类,分层分类再到精准定点定位,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人的思想工作需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在实践中,只有建立于学生实际之上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才有意义。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个体能结合理论所学、运用一定的方法,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对计划的实施和结果,不断达成既定预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覆盖就要着重解决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各自有鲜明的特点和不同情况,因此需要精准定点定位,逐一建立台账,在持续的关注中根据变化作出应对。综上,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能适应95后鲜明的个性化需求,教育工作者能在一个周期内关注同一对象(即一届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变化,引领学生,带动学生,改变学生,与学生一起经历大学的点点滴滴,为进一步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将更利于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利敏.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研分析[J].学术界,2013(S1):257-260.

  [2]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杨峰,杨新娟.基于实践教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科技视界,2012(31):10.

  作者:庞宗辉 李达 曹碧清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guanlilw/20262.html


    上一篇:企业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能力
    下一篇:哲学思想对音乐理念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