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浅议

发布时间:2013-11-28   |  所属分类:行政: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也留下了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的正确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仅使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而且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不少卓越的思想成果。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先后三次比较集中地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初步探索,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我们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基本上是照抄照搬苏联的做法。到1956年,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毛泽东要求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从实际出发,灵活的、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也就是说,“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1]“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2]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中国社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而达到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目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成为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声。

二、在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划分“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他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毛泽东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课书)》,总结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教训时,曾谈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他正确认识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已经建成,我们建立的只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进入的只是“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他没有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之间的界限,仍然把它看作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革命转变时期,导致党在路线、方针、政策上走向“左”的误区。但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无疑对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他反复强调党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3]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就及时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4]“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5]党的八大决议进一步强调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60年代中期,尽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还能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无疑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途径、方式上,过分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忽略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的作用,因此它试图用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用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邓小平吸取经验教训,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克服了其缺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

四、在发展动力问题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即改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状态上以及解决方式上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社会制度还要改革”的思想。[6] 毛泽东指出:“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7]

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探索中,看到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实施。邓小平在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正确性的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是有优越性的,但在具体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存在着弊端,这些弊端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些不相适应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思想和措施。邓小平把改革是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上,毛泽东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和坚持的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语中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敢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8]毛泽东这一思想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正是基于这个思想提出了:“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9]

六、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发展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是否应该发展商品经济,这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由于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有些人提出要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产品的直接调拨,否定等价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毛泽东建议党的干部认真学习《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教科书》三本书。毛泽东本人带头学习,深入研究,并写了大量的批语、札记。他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能废除,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及其必要,极其有用。”[10]

然而,毛泽东对发展商品经济问题理论和实践是不一致的,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利用论”,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发展论”,再到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的“限制论”[1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要求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认为商品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思想是可贵的。这就突破了经典作家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些真知灼见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更没有很好的付诸实践。在晚年,毛泽东更多地看到的是商品经济的消极方面,提出对它加以限制。邓小平正是在吸取毛泽东这一思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七、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了实现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50年代中期,针对中国国情,毛泽东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到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2]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毛泽东进一步推迟了现代化的时间,认为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60年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了重新考虑,提出:“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13]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对于凝聚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全面和长期有效地贯彻,经济中的超高速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时失调,经济建设遭受损失惨重。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邓小平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上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所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尽管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但它毕竟是毛泽东在我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初步进行探索的成果,是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极有价值的宝贵遗产。在实践中,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使得毛泽东的这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邓小平正是要“恢复毛泽东同志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4]邓小平正是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人民出版社,1999,302页

[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人民出版社,1999,64页

[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1991,1318页

[4]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1991, 375页

[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1991,377页

[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M] 人民出版社,1991,318页

[7]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人民出版社,1991, 319页

[8]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23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278页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3,3页

[10]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2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571、572页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1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 人民出版社,1999,390页

[13]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人民出版社,1999,301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1993,300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lw/707.html


    上一篇:“三先”工作机制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加强油田思想政工体系构建和谐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