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已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从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出发,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阐述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思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2010年年末,在财政部的财政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成熟,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
内部控制是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为保证国家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营造理性、严谨、务实的控制环境。
一个单位有了良好的控制环境,管理层就能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有效控制经费的增长和铺张浪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和谐良好的组织文化。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的能够涉及到单位各个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困难。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估计到,因此要建立一个能防止任何差错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困难的,现有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够完善,或者未能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和体系不完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一些事业单位一般用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审制度,如何进行内审,审后如何处理,都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置内审部门。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没有发挥自身作用
内控不健全的表现为:一是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无法构成实际压力。多数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来,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来承担损失。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录用人员时役有经过严格的考核,而且未形成一整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而且有些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四)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五)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所有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而言也不例外,它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和贯彻。内部控制不力引发的财务风险,很多是由控制环境薄弱造成的。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深化内部控制理念,落实内部控制措施,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要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还要在各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单位内部领导与员工的内部控制理念。各级领导与员工应培养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以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二)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为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为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安排资金,单位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事业单位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及编制要求,也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单位基础工作,否则,难以达到部门预算的编报要求。会计系统包括会计机构与人员的配备,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两大方面,会计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要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三)实施内部控制程序,规范内部行为
事业单位应从业务流程入手,以全面的风险控制为基础,认真梳理目前的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的流程风险,整合优化业务流程,针对各项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对每项关键业务活动设计规范的控制程序及操作方法,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第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指明了方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程序。第二,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缺乏有效监督,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在没有有效控制以及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使有很好部门预算,也会由于没有及时考核、检查或者没有认真地去考核、检查而流于形式,严重影响预算执行效果。如果对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考核与监督,部门预算将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四)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
提高预算控制管理水平,一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二是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科学选择预警指标,合理确定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监督与服务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既是监督,也是服务,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内部审计人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内部审计还通过其发现的违纪违规事项,及时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促进管理规范、管理透明、管理增效。
四、结束语
新的经济形势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提出了更新、更广、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运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起一套操作性强、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范单位的财务风险,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完成事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艳霞.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
[2] 刘宗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浅探[J].福建经济,20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gzhenglw/7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