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心理学论文服刑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24   |  所属分类:心理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心理学论文发表了服刑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对于很多服役家庭来说,这种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子女的心里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某些心里问题,无论是人格上还是情感上,针对这种问题,社会应采取哪些对策和建议呢?
 

心理学论文

关键词:心理学论文,服役家庭子女

一、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环境层次从里到外分别是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其中微系统仅限于家庭,家庭中的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另外四个系统对孩子的影响也离不开家庭的因素。

家庭很像人类的身体,是由相关部分组成的整体结构,其中每部分都会影响其他部分并受到其他部分的影响,而且每一部分都有助于总体功能的发挥。相反,如果家庭中其中一部分出现了缺失,那么对整个家庭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服刑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服刑,直接导致家里的劳动力减少,特别是父亲作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地情况下入狱,家庭经济就会马上陷入困境,子女的生活费用支出缺乏保障,居住的条件也明显下降,这是服刑家庭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现状,甚至多数青少年出现辍学现象,还有些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

首先,经济上处于劣势家庭的子女,尤其是在生命早期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更有可能表现出标准制下的发展结果:认知缺陷和较低的学业成就、焦虑和悲伤、较低的自尊和攻击反社会行为。其次,经济困难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会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困难,父母会变得悲伤,反过来又会导致家庭冲突,并导致他们把更少的精力投入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之中。第三,由于经济困难导致青少年辍学,将给其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使其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正规和有效的教育,会使其感觉到自己与其他正常孩子的差别。而这种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从而很可能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这些从小在歧视和排挤中长大,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形成新的严重社会隐患。

(二)人格

父母一方入狱导致家庭变成单亲家庭,而单亲因素给子女造成人格方面的负面影响,会阻碍其适应生活,形成性格缺陷。

1.自卑。自卑是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之一,自卑感强的孩子沉默寡言,不善于别人交流,经常自卑自责,消极的看待自己,并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做任何努力,就轻而易举的放弃自己的目标,并持自我否定的态度。他们的自我否定还经常伴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害羞、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刺激或重大挫折常常会唤起他们消极的情绪体验,引发其自卑情结,形成其自卑的性格。

2.孤僻。孤僻也是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性格缺陷之一。孤僻且自卑感强的人不敢与人交往,因为他们总担心被轻视和排斥,虽然他们有和他人亲近的欲望,但当恐惧超过欲望时他们就会采取抑制欲望的方法,对他人表现出冷漠和排斥,从而形成其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3.散漫放任,暴躁易怒。由于单亲子女缺乏关爱或者过分被溺爱,他们经常处于无组织、无规范的情境中,并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由于抑郁的情绪无处发泄,他们经常脾气暴躁易怒,遇到事情容易冲动,甚至会出现打人、骂人的过激行为。

此外,还有些单亲子女会表现出怯懦、胆小怕事、感情脆弱、遇事惊慌失措等。

(三)情感

与双亲家庭比较,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生活的变化及家庭情感的骤变,都极少体验到其父亲或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并且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自卑自怜,从而产生不良情绪。

1.抑郁和焦虑。单亲家庭子女起初不能接受家庭转变的事实,往往情绪低落,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在众人面前感到焦虑、不安、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表现出退缩行为。

2.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子女往往会因为对父母一方的不良情绪而表现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与人交往、睡眠不安稳、导致亲子冲突加剧等,具体表现为爱哭、易激动、常有恐惧感,觉得自己生活不愉快、不幸福。男孩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倔强,情绪不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大等特点,女孩则表现为易焦虑、烦躁、爱哭、情绪低落、独来独往、易受惊吓等特征。

3.情绪敏感多疑,低落。单亲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加的敏感,对别人的谈话非常在意,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对别人的评价也非常在意。同时他们会因自己不能得到完整的家庭而埋怨,怀念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这些都容易导致其情绪低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lixuelw/17279.html


上一篇:心理学论文过度戒备心理问题学生工作案例
下一篇:心里学论文发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