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工作对80后生育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2016-10-21   |  所属分类:心理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80年代的这一批人是一个象征,如今社会压力最大的应该就是80年代的人们了,他们是唯一一代赶上计划生育的,他们需要两个人伺候四个老人,很多网友调侃国家政策能不能换一代人坑,其实说的还是有道理的,现在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了,那么80年代的人们心又累了。

大众心理学

  在分析中学历与职业可能存在混淆,职业分类有交叉,如调查的在校研究生群体,就受教育程度来说他们属高学历者,就职业来说他们是学生,其实学生并非是一种职业,只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学历和职业有一定关联性,学历层次越高,就越可能从事复杂劳动职业。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关联程度会逐渐减弱,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将逐渐消失。

  学历和职业对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过去人们认为,文化水平越低,孩子就生的越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和农民生的孩子多,国家干部生的孩子较少[2]。纵观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妇女的生育情况也确实如此[3]。究其原因,除了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儿女双全”传统生育观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提倡的鼓励生育政策作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知识女性曾给邓颖超写信,要求政府提供避孕措施,节制生育。而当时的工人、农民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大多是半文盲和文盲,他们既没有避孕节育知识,更没有避孕节育的手段,“性”福与生育必须兼得成为她们无奈的选择[4]。

  作者曾在农村做过调查:50~60年代农村育龄妇女都希望儿女双全,但数量以3个为宜,最多4个,过多生育并非是她们的主观意愿。而他(她)们的子女,即80后父母的生育观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总和生育率从他(她)们母亲的5.8下降到她们自己的2.47[5,6]。有作者对我国解放后居民生育意愿的变迁进行了考察,发现居民理想子女数随时展而逐年降低[7,8],特别是调查了1974年及以后出生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发现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与同龄的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处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基本相同。从生育数量上看,约1/3青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60%的青年希望生育1个孩子,5%的青年不打算要孩子,希望生育3个以上的不足1%[9]。本次调查结果,不论从调查者学历还是从职业分析,96%以上生育孩子数量都选择在1~2个,且选择生育2个者多于生育1个者约10个百分点。打算不要孩子或愿意生育≥3个者均以研究生居多,自由职业和无业者不要孩子的比例高于其它职业者,其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职业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且向多元化发展。究其原因:一是生育观念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发生变化,追求多元化、个性化、舒适化成为这代人的主要生活方式,生育已不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表现出能生而不愿多生;二是抚养成本不断增大,当“房奴”、“车奴”而不愿再当“孩奴”,表现出想生而不敢多生;三是政府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避孕节育药具,性和生育完全可以按照主观意愿调控,成为不想多生而能不生;四是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80后的影响将继续下去,不愿违规生。“想生”与“不想生”是人的主观意愿,而“敢生”与“不敢生”是人的客观承受能力,理论上两者不该相互影响。

  但主观意愿常常会受客观承受力和生育政策的影响,使得实际生育数往往小于意愿生育数,以经济基础为主导的实际生育数量是理想生育数量的具体体现[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10]。经济和人口如何均衡发展,谁来养老已成为国家面临的大问题。面对改革开放、社会多元、生存压力加大,已经不愿多生的新一代,作者建议,应尽快把生育的国家计划调整为家庭计划,真正体现计划生育徽章所赋予的含义。国家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用奖励等多种方式提倡少生或多生,使人口结构保持在合理状况。

  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一篇心理学期刊《大众心理学》创刊于1982年,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心理学刊物。《大众心理学》主要内容是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治疗、教与学、父母与孩子、恋爱婚姻等。心理咨询手记、心理咨询与治疗、特殊教育、叶沙对你说、社会心理、恋爱婚姻、知识角、学习心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lixuelw/17874.html


    上一篇:国内性别比例偏高有何原因
    下一篇:咨询心理学科相关论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