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之研究幼儿同伴关系
幼儿教育之研究幼儿同伴关系 介绍本站高人气杂志:《幼儿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幼儿教育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3-1042/G4,国际刊号:ISSN1004-4604。幼儿教育杂志社由浙江教育报刊社主办,本刊为旬刊。
摘要: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在儿童个性以及社会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从同伴关系的概念、主要的相关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几个方面来分别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理解与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同伴关系
一、引言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我认为同伴关系在儿童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其他人际关系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儿童对社会行为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同伴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二、同伴关系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早期研究与人们对幼儿的仔细观察密切相关。在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思想过程与成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时,儿童常常被称为“小大人”,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重视,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与进展。
2.1同伴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
首属群体理论: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儿童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它是个体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对个体社会影响最直接的来源,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两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主要是指儿童与成人如父母、老师等的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即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促使儿童有良好的环境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那些与儿童有相同的社会权利的同伴关系,其性质是平等和互惠,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经验交流的机会。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要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重要他人理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互动性重要他人中,即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主要包括家长、老师、和同辈伙伴等,随着儿童年龄阶段的变化,其主导类型大致上是沿着家长—教师—同辈伙伴—无现实存在的重要他人这样一个演变趋势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作用在逐渐减弱,同伴的影响在逐步增长。
2.2同伴关系的类型
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三类:一种是很受欢迎的,可以称之为社交明星,这种类型的儿童为以后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及身心健康铺平了道路;一种是被忽视的,这种儿童经过一定的培养教育有很大可能重新融入集体,成为受欢迎的儿童;最后一种是被拒斥的儿童,这种儿童容易产生适应性问题,易与群体分离,应引起关注。
三、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整个童年时期,同伴相互作用的基本趋势是: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大致经历三个过程:第一,幼儿的交往更多的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是以“客体为中心”的交往阶段;第二,幼儿开始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称为“简单交往”阶段;第三,同伴间的行为开始出现互补、模仿等,称为“互补性交往”阶段。
学前期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思想交流,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与一些假装性质的游戏,并且能够与同伴商议一些游戏的规则进行一定的游戏建构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同伴群体有了共同的目标,出现了同伴之间的选择性,同伴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有意义,这对以后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定型或者是预示作用。
四、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
同伴关系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相比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要求更高,更能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人们早期常常误以为儿童在3岁以前是没有或者极为缺乏同伴意识,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几乎没有同伴,注意力集中在玩具身上,其实不然,新生儿的哭声会引起其他在场婴儿的哭泣,这已经是一种同伴关系的萌芽。同伴之间的交往没有权威性,处于平等地位,让婴幼儿更为自由和随意,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143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