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之研究幼儿同伴关系(2)
(1)婴幼儿需要主动向对方发出交往行为的信号:如微笑、请求、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策略,尤其需要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
(2)婴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学习新的社交手段,改善自身的社交行为。
(3)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了沟通交流、一起协商、相互讨论的机会,有助于扩展知识,丰富认识,发展儿童思考、操作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儿童逐渐学会认识别人观点,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同时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努力与同伴友好相处。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认知上的“以自我中心”的错误观念。
(4)同伴交往有利于婴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同伴交往为儿童的自我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使儿童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是最初的社会性比较,为以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如何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首先,应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品性,这是同伴交往的基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为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性做出表率,那些受欢迎的儿童一般具有性格开朗、善解人意、举止端庄的品性。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孩子,而且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给予正面强化,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其次,家长应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广泛的同伴关系。不同年龄的同伴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大孩子懂得的知识多一些,孩子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与哥哥姐姐交往时的角色意识。与较小的同伴交往,他又成了“带头人”,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哥哥姐姐的身份,学习照顾较小的同伴,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说服年幼的伙伴服从信任自己。对于孩子交往中的冲突,家长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不应庇护自己的孩子,必要时应及时给与正面引导。
此外,家长要多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分享行为。充分利用看电视、看书与别人一起玩耍的机会,及时发现可供孩子模仿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
总之,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对于一些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的孩子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得到更多愉快的精神体验,促使孩子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以及善于交往的人。
参考文献:
[1] 池丽萍,辛自强.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 心理科学,2003(05)
[2] Ayse Ciftci Uruk,&Ayhan Demir.The role of peers andfamilies in predicting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adolescents.TheJournal of Psychology . 20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eqianjiaoyulw/143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