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畜牧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势头良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序推进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在2001年成功起步的基础上,\"十五\"期间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六大生态骨干工程建设,2005年共完成造林18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0万亩;通过大力引进新草种、推广种草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大搞耕地种草、荒山荒坡种草和\"三化\"草地治理,全年共种草160多万亩、治理\"三化\"草地360万亩,区内草地维护生态和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切实加强了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和农田林网、环城林带的建设,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二是区域比较优势显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区内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的养殖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区内肉、蛋、奶产品总量达到69.57万吨,比上年增长13.8%,占全省总量的31%。牛羊肉产量7.7万吨,比上年增长6%,占全省的38%,奶类总产量40.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占全省的55%。三是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区内风沙天数与过去30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13天,其中大同市的二级以上天气达到100天,增加41天。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其中牧业产值达到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

5、种草与养畜配套结合,草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通过狠抓生态发展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以草定畜和以畜定草相结合、耕地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相结合,我省草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在生态建设上,我省利用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首都水资源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良好机遇,把草地建设和生态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寻求多种办法,扩大种草面积。神池等县推广的\"六\"+\"一\"种草模式,即种植六行苜蓿、一行柠条,既保护了生态又为农民创造了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目前全省开展\"六\"+\"一\"模式种植牧草的面积达到15万亩。二是围绕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平川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园区牛羊草食畜发展中,合理规划人工种草,实现草畜配套。三是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耕地种草力度,推广了一批牧草新品种。青贮玉米、饲用甜菜、高丹草、苜蓿、柠条、沙打旺、无芒雀麦等形成了草地品种结构的多元化。五年来草地建设面积达到969万亩,保留面积达558万亩。2005年全省新增种草面积181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21.65万亩,改良草地59.35万亩。全省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306.8万亩,干草产量40多万吨,草产品加工企业30余个,年加工草产品8万吨。

6、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十五\"期间,我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肉牛、肉羊和绒山羊由分散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生猪、蛋鸡和肉鸡由散养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奶牛由家庭分散养殖向养殖小区、养殖园区转变。目前,全省各类养殖规模户达到1.3万户;建设集中连片、分户饲养的养殖园区800多个,其中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园区占到60%以上;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近200个,饲养畜禽近4000万头(只)。全省猪、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1%、70.9%、58.2%,比2000年提高16、18、25个百分点。全省牛、羊等舍饲半舍饲饲养规模达到750万头(只)。朔州市已建设高标准养殖园44个,各类养殖企业60多家,其中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园区11个,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230个,上百头的奶牛养殖专业村288个。

随着养殖园区的蓬勃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20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 可带动上千养殖农户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7个。大同夏进乳业公司总投资1.6亿元,日加工鲜奶300吨,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可带动农户养殖奶牛0.6万头,每年为每个农户增加纯收入4000元以上。广灵县围绕草地建设,成立\"森江隆牧草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各种饲草4万吨,带动周边农村种植苜蓿6万亩。运城市在短短的两年内涌现出彦昂乳业、鹤雀楼乳业、丰润乳业和超人乳业四大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奶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牛奶产量成倍增加。原来从事煤焦、运输、生铁生产的外行业大户纷纷转产畜牧业,兴办畜牧养殖园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给全省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全省民营畜牧企业达600多家,其中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50家,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家,总产值达96亿元。这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而且还带动了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提高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效益。

二、\"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前景展望

回眸\"十五\",我省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十一五\"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十一五\",我省畜牧业充满活力,前景广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的方针政策,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我省畜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显现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效益的体现、农民养殖技术的提高和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工作力度的加大,今后五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将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一五\"时期内, 山西畜牧业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 预计到201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将分别达到120万吨、70万吨和135万吨,分别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32.5%、23.1%和83.1%,年均递增速度将分别保持在5.7%、4.2%和12.8%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40%。 为了促进\"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mukexuelw/4953.html


上一篇:畜牧业论文投稿科研资源配置结构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