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防止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措施

发布时间:2014-10-20   |  所属分类:畜牧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介绍了生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猪高热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猪高热病,发病特点,主要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猪高热病从2006年6月发病至今,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此病的流行传播之快、牵涉面之广、发病率死亡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初期流行主要是以生长猪感染发病死亡为主,其后保育猪开始发病,最后母猪也发病死亡。表现发病迅速、突然死亡、高热不退、食欲下降、流产死胎、周身发紫等现象。2009年7月以来发生的猪高热病与往年比具有发病率低、传播速度慢、病程时间长和零星散发的特点,给各地养猪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威胁。现将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发病特点

  高热病已经成为散养户、小型养殖场常发病、多发病,危害越来越严重。高热病多是由严重的病毒与病毒、病毒与细菌、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二重或多重感染,极少数以单独感染发生。猪群各个阶段发病率均高,病程大致3~4周,怀孕后期母猪和哺乳仔猪死亡率特别高。发病急、传播快、病程长,单纯肌注药物效果特别不理想,难治愈。多数病例由急性转变为慢性,在猪群中难以根除。常与免疫抑制性疾病相关联。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气喘病等,不仅是原发性感染的元凶,更严重的是引起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继发感染。应激因素,特别是高温、高湿是高热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2主要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40~42 ℃)。结膜潮红、充血,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口干舌燥,粪便干硬,先便秘、后排脓性血便。小便短赤、尿液呈茶色或酱油样颜色。皮肤发红或有出血斑点,常见耳、颈下、四肢、腹下及会阴部等被毛少的部位。呼吸困难、咳喘、消瘦、贫血、四肢无力、部分猪有神经症状。母猪出现不孕、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仔猪、生长猪发病多,死亡率高。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病变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素性渗出,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大理石样病变,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淋巴结明显肿大。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皮质有出血斑点,质地较脆。肝脏、脾脏肿大质脆。消化道病变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个别病死猪肠黏膜淋巴滤泡肿大隆起,肠后部及回盲口部可见到轮层状溃疡。膀胱、喉头黏膜有许多出血斑点,膀胱内有暗红色尿液[1]。

  4防治措施

  4.1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检疫,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实施“全进全出”和封闭管理的饲养模式。养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检测,每半年进行1次疫病监测,重点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及猪流感等。通过对疫病的监测,检出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通过疫病监测,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以便做好预警预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把损失控制到最小限度,确保猪群健康[2]。

  4.2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与全价优质

  霉菌毒素可溶解淋巴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受到抑制;还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分裂和蛋白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全价饲料,给猪饮用清洁饮水。建立完善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切实搞好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平时做到每周消毒2次以上,发生疫情要1次/d或2次/d消毒,消毒剂要使用2种以上,交替使用方可奏效。粪尿与污水要无害化处理。灭鼠、杀虫、驱虫;夏、秋高温、高湿季节搞好防暑降温和消灭蚊蝇工作,使用黑色聚乙烯网将整幢猪舍封严,既防暑降温又防止蚊、蝇进入,对预防该病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3]。

  此外,在猪场院内安装几盏灭蚊灯,对预防该病的发生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猪场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保持猪场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4.3加强免疫接种,对症治疗

  猪场要根据当地的动物疫情和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制订结合本场实际的科学免疫程序,做好常年的各种疫苗免疫接种。平时对猪群要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根据抗体的生长情况,及时补注疫苗和调整免疫程序,以确保猪群的免疫效果[4-5]。2006年发生重大疫情时,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与生物安全措施做得好的猪场很少发病,其余则发病严重,死亡率高。本病无特效药物,一定要根据猪场发病、用药及免疫情况进行分析,作出正确诊断,然后对症治疗,切记滥用药物。

  5参考文献

  [1] 徐引弟,郭成留,王治方,等.猪高热病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99-102.

  [2] 王光辉,郑彬,张艳娜.浅谈猪高热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34-135.

  [3] 翟丽荣.猪高热病的预防与治疗[J].现代农村科技,2010(7):32-3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umukexuelw/8199.html


上一篇:畜牧科学期刊征稿禽类中毒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职称论文快速发表鸡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