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艺评职论文发表简述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道路(2)

发布时间:2014-05-23   |  所属分类:音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1915年8月,失业在家的刘天华得到了母校“江苏省立第五中学”④ 童斐校长的赏识,回到母校任音乐教师。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民族音乐更是备受歧视,但童斐校长给了刘天华施展才华的足够空间。刘天华除了任音乐课外,还负责恢复学校的军乐队,而后又创建丝竹乐团,经他恢复的军乐队和创建的丝竹乐团在对外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好评。中西兼长的刘天华,凭着自己的执着、热情,迎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原本只是学校课外附设被称为所谓“游艺课”的音乐课,在校内也和正式课一样受到了重视。如此一来,刘天华接到了一些周边学校的聘书,酬劳方面得以增加,有了拜师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的经济条件。

  1917年,刘天华到无锡荡口工商中学兼课,又遇见也在那里任教的周少梅先生。由此他第二次拜周少梅为师,并利用暑假邀请周少梅到江阴家中教他二胡和琵琶传统演奏技法。这次学习,刘天华终身受益,掌握到了包括《虞舜薰风曲》等在内的更多的民间、古典乐曲,“周少梅三把头胡琴”的上、中、下三个把位变换的演奏方法和“清丽明快、古朴高雅”的演奏风格也得到真传。刘天华后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和继承了这些技巧。1918年暑期,刘天华专程赴南京向另一位国乐大师沈肇州求教,学习琵琶。沈肇州琵琶功底扎实,修养深厚,其文、武曲均擅长,掌握的曲目广泛,教学经验丰富,“在当时,非一般演奏者能比拟”。见刘天华人才难得,便将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次学习,刘天华学完了《瀛州古调》全本。

  在两年的时间里,刘天华得到了两位国乐大师的真传,二胡、琵琶也成了他一生最擅长的两件乐器。1920年暑期,刘天华为追溯中国乐器的渊源,专程赴河南开封访名家学习流传几千年的古琴,研究历史乐器的演变规律,促进了他对中国古代乐律的理解。他还将古琴演奏中散、泛、按的音色变化技巧融会贯通,创造性地运用于后来的琵琶曲创作中。刘天华一直有意将散于各地的民间艺人聚合起来学习、交流,共同拯救国乐。1921年暑期,他在家乡组织了“暑期国乐研究会”,向众人传授了他创作的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和《月夜》。

  在母校任教的七载,刘天华不管是在学校教务上,还是器乐演奏技艺上都成绩斐然,尤其是对民族音乐全面、深入的学习,为他国乐改进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母校七载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他的人生铺开一条宽广的大道,也为他音乐事业的发展营造了全新的环境。1922年,在刘天华曾教过的学生们的力荐下,北京大学邀请他担任琵琶导师⑤,成了他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四、硕果累累

  1922年暮春,刘天华怀着美好理想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北京城古朴、宁静的风貌给他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国乐得不到重视的现象也明显地存在于北京城,北大的“音乐研究会”仅仅是一个业余性的社团,1922年冬才改组为第一个全国正式招收学员的音乐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此时,刘天华任北大音乐研究会琵琶导师兼事务员,教课之余,还得做许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他满怀憧憬为国乐“正名”的雄心不免有了几分失落。此外,他擅长的二胡在“国乐”课程里根本没有开设,为了给二胡争得一席之地,在教琵琶的同时,也悄悄地教学生学习二胡。

  在此期间,他还虚心地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三弦,并把三弦拉戏中的滑音技巧运用到二胡上来。改组后的“音乐传习所”对开展音乐活动明显有了重视,频繁举行音乐会,给刘天华及其弟子有了登台演奏的机会。刘天华在几次音乐会中不仅表演了琵琶和新学的三弦拉戏,而且还演奏了二胡,他每次演奏都令北大校长蔡元培赞赏不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病中吟》在他的高足徐炳麟的演奏下同样获得成功,其旋律在北大校园也不胫而走,并传遍了北京的几所兄弟学校。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成立管弦乐队,刘天华作为乐队唯一的小号手参加了首演。这让传习所内平时看不起国乐和刘天华的“洋教师”们大吃一惊,也见识了刘天华的中、西方音乐功底,重新对他和他推崇的国乐有了尊重,刘天华的处境和二胡的地位出现了转机。

  1924年春,北大“音乐传习所”终于将刘天华的二胡列入了“国乐”的主要课程,开创了二胡进高校的历史,从此二胡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刘天华的教学与演奏得到了其它学校的认可,除在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外,还经萧友梅介绍先后担任了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二胡、琵琶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lelw/7546.html


上一篇:音乐评职论文发表简述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下一篇:艺术评职论文发表钢琴弹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