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糖尿病天地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2)

发布时间:2015-05-15   |  所属分类: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4.7 饮酒过量

  酒精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及异生作用,同时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过量饮酒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4.8 使用镇静药物

  由于镇静、安眠类药物可能加重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使升血糖激素分泌进一步减少,导致低血糖。

  4.9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它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磺胺、β-受体阻滞剂等可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等机制,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应而致低血糖。

  4.10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5 低血糖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夜间发生的低血糖

  夜间血糖监测发现,成人及儿童糖尿病患者夜间经常发生生化性低血糖,并且这些低血糖通常可以维持数小时而不惊醒患者。夜间低血糖可能导致患者猝死。如果患者睡前血糖水平低于6.0~7.0mmol/L,则表明患者有可能在睡前需要加餐。

  5.2 “Somogyi”效应

  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能察觉,继而在第二天早晨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原因为低血糖后拮抗激素的分泌反应,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从而使得患者出现了“反弹”性高血糖。“黎明现象” 即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的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5.3 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早期,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β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4~5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

  5.4 无意识性低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20年后,有50%的患者可以出现无意识性低血糖。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往的急性低血糖、睡眠期间以及饮酒,均可以诱发无意识性低血糖的发生。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也容易发生反复的低血糖。

  6 低血糖的预防 6.1 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做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治,减少危害。

  6.2 要明确告知正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让患者了解在降糖治疗中,需要经常监测血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也应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腹泻、进食减少等等。

  6.3 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的剂量。

  6.4 饮食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如食欲不佳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调整药量,出现其他合并症时要及时就诊。

  6.5 慎用镇静类药物及减少饮酒,对于血糖控制不良,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原则上应禁止饮酒。

  6.6 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6.7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对于夜间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总之,低血糖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等分泌显著升高。因而每次低血糖后,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严重的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可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对低血糖症的预防及早期识别充分认识,从而提高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天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ufangyixuelw/14246.html


上一篇:医学论文写作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华南预防医学预防慢性支气管炎